第31章 蹊径(2/6)
广益”。若是从消极方面说,主办方稿满为患,转到外面去的这些文稿,就算是丢失了,也无所谓的。那些投稿者,经常见到、听到的一句套话,就是“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在目前的这种情况之下,业余的文学创作者,属于弱势的一方,他们所寄出的稿件,往往都是石沉大海,了无音讯。
以上的那些猜测,其实都是无关紧要的。我真正有点在意的,就是这文稿本身了。先看书名“月明秋水”,颇有文艺范儿吧?而“秋水”一词,应该就是出自《庄子》一书。至于那“小轩窗”,应该是一个笔名。
但看封面的这几个字,我的感觉就是,这是用行楷写成的,作者还是颇为认真的!因为,他不想因为自己的字迹潦草,影响到相关编辑的审读。要说这些字本身,并不算很成熟,很成型,谈不上什么书法,然而,从辨认、阅读的角度来看,却是再好不过的了!
这些字体,似曾相识啊!
而且,极有可能,就是出于风志轩之手!
几年前,风志轩的试卷、笔记、作文本,我还是比较熟悉的。最近几年,我也和他通过好几次书信,因此,一看到封面上的这几个字,我就会涌上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当然,我不是笔迹专家,手边也没带有风志轩此前的手写材料,也就不能跟文稿上这些字,对照一番。是啊,证据不足,没必要妄下结论。
而且,这么就这么巧呢?且不说那数百里之遥,先说这劳青峰,既然又不是文艺编辑,怎么就会持有风志轩的文稿呢?
想到这儿,我甚至都有点怀疑,自己是在编故事,而且,在编一些有点离谱的、经不起推敲的故事!
嗯,其实,笔迹也是独一无二的,只是,相关的人员、技术,未能将它们分辨清楚而已。万一,还真是风志轩的文稿,那又如何?我记得很清楚,好几年之前,之所以会有那小树林之约,也只是因为,我读了他的那一部小说……“是啊,所谓无巧不成书,”辛怡禾喃喃低语着,“反正,这一刻,有的是时间,我的精神也不错,翻阅一下又何妨呢?”
这样说着,辛怡禾翻过那文稿的首页,阅读起那文稿的正文来——
风,让人有点难以忍受的寒风。
此时此刻,我就坐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