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谁来书写(4/5)
识到,有些事情,牵扯到的人物太多,而且,三年五载之内,甚至都看不出什么端倪来。这样一来,要想说清楚,但就时间这条线索而论,稍稍长一点,未必就不是一件好事情吧?由此看来,时间的长短,还不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更为重要的,似乎就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在叙事的时候,对于详略的处理,还是极为重要的。
大唐王朝,真的就没有什么事情可写的吗?如果真有转世的说法,东晋末年的赵昭婷,她真的就能够越过大唐,直接来到清末?
如果我把这种想法说出来,人们多半会说,是啊,一个将近三百年的盛世王朝,怎么就没有故事发生呢?看来,这方面的功课,还得继续做好啊!这样的心思,倒有点像那小草,一旦破土而出,我再想着把它压回去,都是不太现实的了。这样一来,我就这样宽慰自己:是啊,对于时间线索的把握,还是要更为慎重一点。要不然,留下的坑太大,到时再回填的话,也够你忙上好些时候的。
如此这般,反反复复好些次之后,对于这样的一个长河一般的故事,我的心里,时常不免几分纠结。以前那个笑话就说,写文章甚至比生孩子还难,毕竟,孩子就在那儿,是真实存在的。而文章呢,如果没有生活、艺术等方面的积累,你就算是咬破笔头,也是写不出来的。
想了那么多,如果撇开那前世今生什么的,单单看前些年和金陵城相关的那段往事,倒是要单纯一点,更容易落笔吧?
是啊,那样的一段故事,前后也就是好几年的时间,线索也不算太复杂。而且,每到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在那些个辗转难眠的夜晚,我都会停下来,仔细地斟酌一番,回顾一番,甚至还展望起未来。尽管,在那种时候,我也不曾想到,要把它们形诸笔墨。不过,由于那是来自于自己的亲生经历,就是到了现在,我依然是记忆犹新的。如此说来,一个大致的思路,也就可以勾勒出来了。是啊,我完全没必要想那么多,如果先从亲生经历说起,在书写的时候,如果遇到那些疑点,主要是涉及到前世方面的,也可以先做一个记号,到时再作求证。我的意思是说,首先要保证故事的完整性,然后,再根据那些疑点,看看是不是可以再增添些什么?这种做法,或许才是切实可行的吧?
而且,有些时候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