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章 五千年华夏十一(1/2)
在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政策中,鲁国是积极响应的国家之一。 公元前681年,宋国发生内乱,原来的国君被杀,其弟公子御被拥立为新君。齐桓公认为这是执行尊王攘夷外交的最好时机,便派使臣去朝见周王,请周王来规定宋国的君位。
在周朝权力衰微的情况下,周王觉得齐桓公对自己如此敬重,便委派他去办这件事。于是,齐桓公约了宋、陈、蔡、邾等四国到北杏开会。五国的君主们订了一个盟约,规定今后要互相帮助,安定王室,抵御外族。但北杏会议还没有结束,刚继位的宋国国君不愿接受齐桓公的领导,偷偷先跑回国去了。
齐桓公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决定先放过路远的宋国,而去讨伐鲁国,责问其不参加盟会的理由。鲁庄公看到齐国大军压境,慌忙同齐国在柯地会盟,表示接受齐桓公的领导。
接着,齐桓公假借周王的命令讨伐宋国,宋国国君自己觉得不应该退出北杏之会,派使臣到齐桓公那里认错,并带去一份丰厚的贡品,齐桓公便同意宋国加入盟约。
这样,宋、鲁、陈、蔡、卫、曹、邾七国加入了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齐桓公从此成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盟主,称霸中原了。山戎是中国春秋时期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他们经常侵扰中原各国
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 齐桓公在管仲的建议下,决定出兵救援燕国。
他率领军队北伐山戎,经过多次战斗,最终击败了山戎,并将其赶出了燕国。
在北伐山戎的过程中,齐桓公还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强与其他诸侯国的关系。例如,他将从山戎缴获的宝物进献给鲁国的周公庙,以表示对周公的尊敬和对鲁国的友好。
此外,他还将一些土地割让给燕国,以帮助燕国恢复国力。 齐桓公的北伐山戎之战,不仅保护了燕国的安全,也加强了齐国在中原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力。他的“尊王攘夷”政策,也得到了其他诸侯国的支持和响应。
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政策是指他在春秋时期,以周天子为旗号,联合其他诸侯,共同对抗夷狄(即少数民族)的侵略和扩张。
“尊王”是指齐桓公尊重周天子的地位和权威,维护周王室的尊严和稳定。他通过朝觐、纳贡、会盟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