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各怀心事(2/4)
出去的。
张玄素听李承乾话语中,对李恪的举动颇为猜测,进言道,“太子殿下无需多想,汉王年幼,王府又是他小时常居住的地方,有此一举也属正常。”
其中,这些当中王仁表出自太原王氏,崔知机出自博陵崔氏,均有相当的家庭背景,都是世家大族。可见,李世民对李承乾的培养上是用心良苦啊。
张玄素本是隋朝旧臣,为人忠直,当年窦建德俘获他后想封他为治书侍御史,他却以隋臣自居,坚决不受。后来唐朝灭了窦建德,张玄素归顺唐朝,很受李渊重视,委以重任,做过太子太傅,也就是太子的老师,负责教导太子李建成。宣武门政变之后,李世民久闻张玄素的名字,即位后特意召见他,向他征询为政之道。张玄素就隋朝灭亡的原因做了一番高谈阔论,李世民极为欣赏,提升他为侍御史,后又见他有大才,特任他为太子少傅教导李承乾。只可惜,张玄素作为老师,实在没什么值得骄傲的,教了两个学生,本来根基很好,都是太子,可是他一教,不知是天意还是巧合,两个太子竟都被废了,做老师的做到他那个份上,也够窝囊的了。
由于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书写,所以,李佑才会被写的如此不堪,智谋没有不说,更是毫无头脑。事实上,此刻的李佑,正在自己的书房想着李恪的举动,心里也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在想,既然李恪已经离宫移居汉王府,他也该到楚王府居住,这样就更加自由一些,可以培养一些自己的人。他虽然没有李承乾、李泰那样的嫡子身份,也没有李恪这样的高贵血统和李世民的宠爱。但他也是李世民的儿子,对于太子之位他也很向往。所以,他觉得自己有竞争的希望。
李世民看着长孙皇后,这个跟他一起走过风风雨雨的女人,叹息道,“朕又何尝希望他们离开皇宫呢?只是,皇子封王,移居王府,这是历来的规矩,就是朕也不能违背啊。”
但李佑的聪明或许过了头,人变得有些二,历史记载,李承乾的太子被撤后,十七岁的李佑似乎看到了希望,野心勃勃的想争太子,但是因为李佑的母亲是嫔,在那个尊卑等级森严的制度下,太子的位子就算轮也轮不到他。李佑争储失败,仗着府内养了几个猛士和一些并将,竟然起兵谋反,无奈他一个小小的王爷,怎么敌得过大唐的兵马,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