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朝会风波(4/6)
他为御史台侍御史,可以纠举百寮比赛中的官吏以权谋私现象。”
李世民的答复正如李恪所料,李恪也没指望他能在由朝廷举办,由朝廷监督。
李世民缓缓道,“起来吧。”
李恪以前看过这两个字的注解,记住了宋朝朱熹对这两个字的注解。所以,即是封德彝博学,也不可能知道晚他几百年的人的注释。
封德彝博才多学,一番解释下来,头头是道。李世民越听越觉得有道理,又问房玄龄道,“房爱卿,你认为如何?”
李世民听他说自己不敢随便说,就知道他心里有主意,便道,“你且说来,用与不用朕自有决断。”
李恪就直接把昨晚马周帮他所写两本奏章呈给了李世民。在李世民观看奏章的时候,李恪细心打量了李世民处理政务的两仪殿。确实如历史上所说,李世民奉行节俭,就是自己的两仪殿也不是很华丽奢侈,这在很多帝王中是不多见的。
杜如晦也觉得这两个字有新意,很适合李世民这样雄才伟略、开创盛世的明君,就道,“臣也赞同汉王殿下的‘贞观’二字。”
李恪被李世民一问,吓了一跳,忙道,“此等大事,儿臣年小,不敢妄下定语。”
李恪就知道李世民会如此问,回道,“启禀父皇,是儿臣所想。”
李世民满意的点点头,对他道,“你今天所来何事,说吧。”
李恪低着头,只听封德彝慢腾腾道,“启禀皇上,老臣以为皇上登基已有三月,这年号之事也不能耽搁,该早做决定。”
李恪恭敬的道,“贞,正也;观,示也。‘贞观’以正示人也,含义就是指示人们按照社会自然发展规律去做。”
李世民显得很高兴,他也想询问李恪,这两个字是否是他自己所想。
李世民刚下早朝,来到两仪殿,心里想着李恪刚才所说两个字,觉得跟很适合自己,不由得为儿子能想到如此的年号而高兴,但他还是有所怀疑,李恪武略还行,文才就没有李泰好,他怎么会想出这么贴切的两个字来呢?这时王德进来禀道,“皇上,汉王殿下在殿外求见。”
萧瑀如此说,纯粹就是为了刚才长孙无忌抢了自己的风头,看不惯他的嚣张气焰,而事实上,他并不看好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