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若依的拒绝(1/3)
而李恪通过第一句话理解出的李世民想告诉他的道理是,为政之道在于不偏不倚,不能以固有的偏见去看待你所要面对的问题的人,要用自己亲身的感受去理解;第二句话中悟出的李世民想要告诉自己的道理是,想要让大唐强大,只要充实武备,善于利用有才之人,数十年的时间便可以做到,但要想让大唐百年昌盛,还需要通过不断的经济积累、文化的沉淀才能做到。
想通了这两点,李恪也清楚了李世民对自己对于高丽和扶桑使者问题上的看法,他是希望自己不要拿固有的成见去看待他们两个国家的所作所为,也就是在批评自己没有以私论公,说自己因为高丽和隋朝的旧怨就没有正确的看待两国交往的真正意义。还有他一个想告诫自己的就是,不要急于使用强大的军队去威胁和恐吓敌人,以达到征服的目的,真正要从心底征服一个国家,需要的是经济和文化的手段,而不是一味的蛮用武力。
因此,李恪才会注意到上面两句讲“从政和个人的修养”和“全篇最后总结性论述”的话。
和全篇最后总结性论述的“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确实,李恪到现在都不能不佩服李世民的眼光和魄力还有他那双什么都可以看穿的眼睛。他看穿了自己是怀着旧怨看待高丽的边关贸易问题,同时又告诫自己,利用强悍武备去征服一个国家是下策,只能征服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而通过文化的侵略和经济的掌控方式,就可以长久的征服一个国家。
车架飞驰在长安城的朱雀大街上,不到片刻就停在了汉王府的门口,李恪匆匆下了车架,疾步走进汉王府回到自己的书房,快速的翻开了摆放在案头上的《论语》李世民让他看《论语?子路篇》说能在里面找到他想对自己说的话,因此,李恪不敢怠慢,急忙的翻到了子路篇,开始认真详细的研读了起来。
如果按照字面的理解,这两句话没什么特别之处,说的都是为政之道和卫国之举,想要从中理解出李世民想对自己要说的话的含义确实有点难。可是,李恪突然想到李世民告诉他的另一句话,“朕知道你对《论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想通和理解了李世民想告诉自己的道理,李恪的整个人轻松了许多,用完晚膳,他不由的又叫杨恩到书房对弈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