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若依的拒绝(2/3)
两盘这才休息睡觉。
而李恪之所以将候若依的拒绝相见推测到李承乾身上,是因为那天晚上朱童汇报给他的情报中就有当天李承乾去过侯府的事情。李恪当时听到朱童的汇报之后愤怒的原因也就是这个,不然以他的心境,别人想用其他的办法很难让他愤怒的失去理智。
但是,即便如此,经过李恪的苦思冥想,他终于注意到这么两句话,分别是讲从政和个人的修养的“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因此,五天的时间,李恪有一半的时间都在考虑如何解脱加在候若依身上的这个枷锁。同时,他也在为自己当初面对这件事情时的沉默觉得可耻,为他自己对这件事情让李世民为自己出头的想法觉得幼稚可笑,他认为当初自己就该跟李承乾据理力争,而不是怯懦的想通过李世民的手段解决问题。
在此期间,李恪也两次到过侯府想看望候若依,只是两次都被侯府的家人阻挡在门外,他们告诉李恪说自己家老爷侯君集不在府上,小姐候若依身体不适不能见客,而李恪本人又不好意思再三强行冲进侯府,所以,只能在心里叹息候若依的果断,只能作罢。即便如此,李恪还是精心的书写了一幅字,他让侯府的管家交给候若依,让他转交给候若依。然而,两次得到的结果同样出乎李恪的预料,那就是候若依拒绝接受他的字。
这句话让李恪意识到李世民真正的目的不是想让他看《论语?子路篇》理解自己对于他的举动和表现的看法,而是想通过里面的某句话告诉自己一个道理。
第二天一大早,李恪用完早餐便吩咐陈其安排侍卫,他想去长安城的东西两市去逛逛,陈其应声快速的退下去准备。如此,时间过的很快,李恪的心情很放松,接下来的五天时间就这样被李恪消磨在了长安城的大街上。
李恪汗颜,今天他确实真正体会到了天可汗李世民,那个被称为中国帝王第一人的李世民。他使得一个国家有了傲视群雄的气度,他使一个民族有了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辉煌的经济文化成就,他令世界各国纷纷前来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可谓万国来朝,德化远播。他铸造的强盛国力和开放包容的心态,使一个民族赢得了外族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