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分营(5/6)
道:“本王这次南下,掌管六州军马,有临机专断之权。杜义将军临危不惧,力保玉州十余日,为我大汉立下汗马功劳。本王已经奏请陛下论功行赏,将军杜义战功彪炳,加封世袭国威候。将军昭先,将军孙胜功不可没,加封世袭镇南伯,世袭忠勇伯,旨意日后就会下来的。”
三个人起身离座跪倒在地道:“谢陛下隆恩,谢忠亲王栽培。”
爵位不同品级,代表着皇家信任。拥有爵位,就代表着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小块封地。在自己的封地之内,拥有爵位的人说的话就相当于圣旨。唐朝时期的爵位分为亲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郡侯,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基本上一直沿用后世。五代时期的国家基本上都沿用唐制,到宋朝时略作了修改。爵位,又分成世袭和不世袭两种。世袭爵位的意思就是后世子孙只要不犯什么大错,理论上能一直由长子或者上一位爵位拥有者指定的人继承下去。
不世袭的爵位,是终身制。也就是说爵位拥有者本人,在有生之年享受爵位带来的一切好处,但是只要他死了,这爵位也就没有了,不会传给自己的后人。
世袭的爵位,在唐朝略微的多一些。到了宋朝的时候越发的少了,大部分的爵位都是终身制的。
到了明朝的时候爵位的封赏就有了很大的变动,皇帝的嫡长子立为太子,其他皇子满十岁后就可立为亲王,有自己的封地,封地称国,二十岁可以主掌自己的藩国事宜。之下是郡王,郡王长子为振国将军,诸子为辅国将军。辅国将军的长子继承爵位,其他诸子为奉国将军。明朝的时候,只有公,候,伯,三等,将子爵和男爵称号废除。公侯伯入则可参五府总六军,出则可领将军印为大帅督,地位崇高。
五代时期为乱世,北汉国更是弱小,国土面积只有十二州之地,也就是现在山西的中部和北部地区。这样小的地域,哪里来的那么多封地分给众多的王,公,侯,伯。所以,有自己的封地这最彰显爵位好处的措施,在北汉是基本被废弃的。
就连忠亲王刘凌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封地,别人还敢奢求什么?
三人谢了恩,回到原处坐了。刘凌吩咐道:“如今十一万大军聚集玉州,可分作三路。在玉州东南,西南,各安置一路军马。成品字形大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