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篇之争天(1/18)
和兴三年,明帝崩,太子继位,是为周闵帝。
因新君年幼,仅四岁,所以太皇太后刘氏垂帘听政,代为执政。
同时明帝弥留之际已经为新君选好了四大辅政大臣,按排位分别是大周成王政事堂大丞相宗人府大宗正赵奕(原大丞相吴朋致仕、大宗正汾元王赵俅薨逝)、大周虞国公上柱国大将军徐正(原上柱国大将军新安王赵啸薨逝)、大周荥城郡公政事堂左丞相户部尚书邓熙、大周楚西郡公柱国大将军政事堂右丞相兵部尚书高适(原兵部尚书蔡玄致仕)。
因为北方已定,所以徐正已经不需要镇守在外,遵照明帝遗命进京执掌天龙军,震慑天下。
而高氏一族,自正帝晚年起就被当做制衡徐氏的存在,哪怕是明帝对徐正信任有加也不会去改变这个事情。毕竟,若是没有制约,难保不威胁皇权,只要徐正没有异心,高适只会成为徐正的助力而不是对手,反之对高适一样适用。
新君一朝的政治格局基本就是这样定了下来,这其实也是多方相互推动及相互博弈、相互妥协的结果。
否则,不管明帝是否愿意,徐正就算挟灭国之功也未必能得这上柱国大将军之位,最多挂个尚书衔进入政事堂任排名第三的右丞相。
也因为徐正位列第二辅臣,高适也才得以进入辅臣之列,因为他的存在就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制衡徐正。这也是明帝默许的事情。
隆平五年春,陵国皇帝薛润驾崩,太子薛行继位。大周政事堂九相与上柱国大将军商议过后,觉得此时正是南下平陵良机,遂联名上书闵帝,请求发兵南征。
闵帝在太皇太后刘氏的授意下宣召四大辅臣之一的镇南大将军高适入京商讨平陵事宜。此时距离明帝驾崩已经过去五年,大周终于要拉开统一序幕。
高适在五百亲兵的护卫下,骑着骏马走在官道上。此时的高适已经五十知天命的年龄了,多年行军,风餐露宿,也使得他比同龄人还要老气一些。
看着一路而来的繁华景象,高适不由得心中感慨,当年初到寿州是适逢天下初乱,山河大地烽烟四起。经过正、明二帝励精图治、拨乱反正,如今一片繁华,已隐隐有高宗宣皇帝时期的盛世气象,若是此次平南成功,这大周天下百年无忧矣。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