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寿篇之前夕(5/20)
修一死,朝堂之上的高震差点就压不住这股势力,努力许多年了,最终还是不得不进行了让步,向世家大族低头。
高修在位时计划修建的各处学堂学社都被迫停下。如此一来,纵然科举进行亦难有作为,毕竟民间学堂学社的教育本就难以比较世家门阀的家学,何况皇帝还没有办法或能力普及天下,能有几个民间士子学成中举?可见想要让天下格局改变被世家门阀把控的可能是多么渺小。
也正如此,高治自登基以来,无时无刻不想着如何重新推行科举相关的事宜,完成父祖的志愿。谁知这皇位的屁股都没坐热,就连文帝尸骨都还停在皇宫灵堂,那无法无天的高棣就在肃州起兵,席卷西北,半年不到,摧枯拉朽地就打下了大寿整个北方,就连中原第一威胁蒙女都被顺带解决掉,一时间天下无人敢挫其锋芒。
但其实在高治的心中,其实并不是那么恨高棣,相反,在他年少时,对高棣颇有好感,哪怕是后来知道了一些高棣这个皇兄和自己那身为天下帝后的父母的一些恩恩怨怨,都不曾为此反感过。甚至还隐隐有为高棣抱不平的小心思,更别说还曾经一度视高棣为偶像。若非高棣行此大逆不道之事,不出三年,只要他屁股坐稳了,还得把高棣从西北拉回朝堂,让他继续同世家门阀斗下去。谁知,高棣的行为出乎他的意料,但是不知为何,他心中对高棣的恨意始终不如表现出来的强烈。
想来这也跟他年幼之时,高棣身上的光芒太盛,就算不在龙城,宫内依旧流传着他的事迹,或多或少的对生在深宫高墙的高治心中产生了浓厚的崇拜之情,不单是他,就是文帝其他儿子对高棣也皆是崇拜居多。
想想也是,文帝膝下在高治出生之前也就仅有两个嫡子。大皇子也就是文帝的嫡长子高宏福薄命浅,未等文帝荣登大宝就早殇。等文帝登基后,就立了唯一在世的嫡子为太子,也就是文帝第五个儿子,高宏的胞弟高奋,可惜高奋也没能活到十六就英年早逝。
如此,文帝在世的儿子当中就没有嫡子,皆是庶子。这时高棣就被凸显出来,一来他最为年长,高宏死后他就是诸皇子里面实际的老大。二来,高棣少年有成,随高祖开国皇帝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汗马功劳,在军中颇有威望,且重用寒士,令高祖很是赏识。后来文帝登基之初也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