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流行性出血热(1/2)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以发热、低血压休克、急性肾功能不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毒性急性传染病。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出血热潜伏期一般为2~3周。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及恢复期。
1发热期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病毒血症和全身毛细血管损害引起的症状。
起病急,有发热(38c~40c)、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以及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全身关节痛等症状,皮肤黏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口腔黏膜、胸背、腋下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
2低血压休克期
多在发热4~6日,体温开始下降时或退热后不久,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患者出现低血压,重者发生休克。
3少尿期
24小时尿量少于400l,少尿期与低血压期常无明显界限。
4多尿期
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但由于肾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第8~12日多见,持续7~14天,尿量每天4000~6000l左右,极易造成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5、恢复期
随着肾功能的逐渐恢复,尿量减至3000l以下时,即进入恢复期。尿量、症状逐渐恢复正常,复原需数月。
流行性出血热的中医治疗方法
桃仁承气汤原出《伤寒论》,功能泻下逐瘀,主治太阳病下焦蓄血,瘀热互结,少腹硬满,小便自利,夜晚发热,烦渴谵语,甚则如狂、脉沉实等症。
药用:大黄、桃仁泻下瘀热,芒硝咸寒软坚以增泄热下瘀之力,桂枝温通血脉,相反相成,炙甘草缓和诸药峻烈之性。后世《温疫论》用治温疫病下焦蓄血则去桂枝、甘草,加芍药、丹皮、当归,《温病条辨》亦沿用之,称为苦辛咸寒法。表明方药的具体应用,当据病证的不同而变通,如余曾用治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获得显效,对卒中之瘀热阻窍证,亦常用之。
病案:
陈某,男,52岁,干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