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4/6)
留下点儿好印象;而在同辈之间他们经常发起论题,每开展一论讨论,他们之间的交情就更深一分——渐渐地,积极展开“笔谈”的人就不仅仅是他们自己了,其他人碰上问题也会想起他们来。
这就跟青花乡和榆林乡越来越密切的往来一个道理。
方海潮想起了如今医学界里头那个无形的网络——以《国医新志》为枢纽的一批华国医学界核心人物。他知道这个杂志最开始就是由“笔谈”演变而来,“笔谈”慢慢发展成了多元化的往来:电话通讯、网络通讯、刊行核心刊物等等。
《国医新志》明显是仿照了《医学平台》的模式,意在建立国内医学交流的稳定大平台。
而《国医新志》的主创人之一就是郑驰乐的师兄吴弃疾。
郑驰乐这个师弟明显是照搬师兄的做法,只不过一切都才刚起步而已。
方海潮原本还想提点郑驰乐几句,可看了一会儿就知道郑驰乐不需要自己提点。给郑驰乐当指路人的人已经太多了,方海潮觉得自己不必瞎掺和。他笑着拍拍郑驰乐的小肩膀,让他坐下跟自己聊天:“在这边的生活苦不苦?”
郑驰乐说:“我要是说不苦那肯定是撒谎,这边的通讯太落后了,跟外面联系时有点麻烦。不过苦归苦,学到的东西也多,日子过得踏实。”
方海潮笑了:“这心态不错!”
郑驰乐也不骄傲,转而问起方海潮下一步的打算:“方叔是在省里走访吗?”
方海潮说:“没错,有些事情还是要亲自去走走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才切合实际。”
郑驰乐当然知道方海潮的作风。
这是他当初跟叶沐英往来的时候了解到的,叶沐英说起过他推崇的一些人,方海潮就是其中之一,到了新地儿不是先吃喝而是先走访、全方位地了解当地情况再做下一步安排,这都是方海潮做事的原则。以前叶沐英都一一照做,话里话外也没掩藏对方海潮的景仰。
好的经验都该学,郑驰乐刚接到调令时两眼一抹黑,该做什么都不知道,于是就依葫芦画瓢一一照办。
效果还算不错。
郑驰乐打蛇隨棍上,问方海潮走了一个多月有什么收获。
方海潮也不隐瞒,跟郑驰乐和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