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考完会试了(1/3)
三月,京城外地进京赶考的考生很多,加上本地的考生,达六千人,考场附近所有能租的房子与客栈全都住满了人。
会试也叫春闱,举人参加会试合格后成为贡士, 比举人高一级。
(清前期,会试考生通常只有五六千人,如雍正、乾隆时期,张廷玉多次主持会试,对此考生数量有具体记载,如乾隆二年为五千四百余人。
至晚清,会试人数增多,光绪时期考生基本都超过一万四千人。)
贾环回到贾府,晚上,贾母摆宴请大家一起用饭,饭桌上没上酒,主要给贾环鼓劲,明日就要进考场考会试了。
贾府每个人都给贾环送了小礼物,贾母送的是玉佩,赵太太依然是求了符,黛玉送的是自己缝制的小荷包。
贾环吃饱以后,就告辞回院子去了。
等贾环走了,贾母才问李纨,也在贾府备考的李绣,他准备得如何了。
李纨道自己兄长,也都准备的很好,精神不错。
贾母欣慰的道:“希望贾环、李绣、郑玄、许竺都能考上进士。”
李纨道:自己也希望他们都能考上,按照正常情况来说,环哥儿是最有可能考上进士的,一般得解元的人,绝大多数都能考上。
王熙凤不太懂会试,问道:“大雍每一届乡试,各省加起来,不是有十五个解元吗?解元郎们都能考上进士?”
李纨解释给她们,举人虽然在一起考试,但是进士的名额,是按照各省来分配的。
举例说,江苏如果有三百名举人进京赶考,江苏只录取二十五名进士,江苏的考生改卷出来,前二十五名就是进士。
某种程度上来说,举人考进士,就是本省的考生自己竞争。
科举的会试是采取分省取士的制度,因为大雍朝最优秀的考生是江苏与浙江这两个省,如果不分省取士,不用二十年,朝廷的官员全都是江浙人了。
因为江浙出学霸,有时候江浙的落榜考生,实力都比其他省考上进士的考生水平高。
李纨的父亲曾是南京国子监祭酒,李纨熟悉考试的录取制度。
官场,还是互相给面子的,乡试的几位考官点了贾环做解元郎,会试的考官如果不给贾环上榜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