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最后的守墓人(4)【打卡章节】(4/6)
更为深入的阐释。
与《金枝》一样,他的《里比多的变化与象征》也是原型批评的奠基之作。荣格的原型及其集体无意识理论对文学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世界文学批评领域里,自莫德·博赫金(audbodk 1875 1967)运用荣格的原型理论来分析诗歌的名著《诗歌中的原型模式》(1934)一书发表以来,文学批评中便大量使用“原型”这一概念。
从文学角度系统深入地探讨神话—原型问题的是加拿大学者诺斯洛普·弗莱(northropfrye 1912 1991)。
在荣格的启发下,弗莱也从神话、仪式这些被视为积淀人类祖先原始经验和原型意象的形式出发,认为文学是神话仪式的表现,是神话的再生与复活。
弗莱的《批评的剖析》一书,以相当开阔的眼界剖析和总结了西方现存各种批评流派的是非得失,极大地突破了从上世纪20年代起统治英美批评界的“新批评”派的眼光狭窄、观念僵化的局限,打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文艺批评的新局面。
《批评的剖析》的问世,标志着“原型批评”的理论与研究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崛起。《批评的剖析》“以宏阔的视野,精心设计的逻辑结构,旁证博采的称引和概括,使原型批评的理论得到系统化的阐释,被人们誉为这一批评流派的必读经书”。
中国学术界先后引进并翻译了弗雷泽、荣格、弗莱等名家有关原型理论的著作,并出版了一些独具中国特色、较有影响的原型理论学术专著。
中国社会科学院叶舒宪应是“神话—原型”理论研究方面的名家和权威人物。
他出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神话—原型理论方面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如:《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原型重构》(1991);《原型与跨文化阐释》(2002);《中国神话宇宙观的原型模式》,《云雨原型在中西文学中的际遇》,《孝与鞋———中国文学中的俄狄浦斯主题》,《原型与汉字》等等。
此外,清华大学王宁与徐燕红主编的《弗莱研究—中国与西方》(1996);杨丽娟的专著《世界神话与原始文化》(2004);施春华的专著《心灵本体的探索—神秘的原型》(20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