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4章 嵩山(3/7)
嵩山地区的峰林地貌包括峻极峰、万岁峰、单面山和断层崖等,是古元古代石英岩组成的悬崖峭壁。其成因可能与石英岩抗风化强,以及燕山运动形成的断层有关。
嵩山的黄土主要分布于山麓、洪积扇体前缘和河谷两侧,多因流水作用形成,属于次生黄土。
太古代以来,频繁的地壳活动造就了嵩山地区的地貌特征,形成了许多构造地貌形态。[1]嵩山地区的构造地貌主要分为两大类:褶曲构造地貌和断裂构造地貌。嵩山地区的褶曲构造地貌主要受方向控制,分为南北向和东西向两类。在地貌上,表现为在东西向嵩山大背斜的框架下,出现一系列南北向山岭。嵩山地区存在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构造,以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构造为主。强烈的断裂作用使嵩山地区形成众多断层崖和断层谷。
流水地貌可进一步分为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流水侵蚀地貌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峡谷、箱谷地形。嵩山地区的锯齿状山脊就是由侵蚀和断流作用共同形成的。水流堆积后形成坡积裙、洪积扇、河流阶地及河漫滩等。
水文
嵩山地区地处淮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界处,河流众多。受地质构造控制,主要河流和支流自西向北、东、南三个方向分流,河流发育在并行山脉之间。嵩山地区的主要河流包含颍河、伊洛河、洛河和汝河等。
嵩山地区地形起伏大,褶皱、断裂发育,地下水渗透补给条件好,但资源分布不均。浅山区浅层缺水,深层富水,但难以利用;丘陵区渗水条件差,地下水资源匮乏;河川区渗流条件好,能持水,地下水资源丰富;深山区埋深深度大且水资源丰度低。
生物多样性
截至2012年,嵩山植被覆盖率达65,嵩山地区的植物以维管植物为主,共147科、643属、1540种。含30种以上的大科有菊科、禾本科、蔷薇科、豆科、十字花科、毛莨科、莎草科、蓼科等10科,约占本区植物总属数的40,总种数的42,是嵩山植物区系组成的优势科。此外还有大量苔藓、地衣、真菌和水生浮游植物。在嵩山地区生存的珍稀树种包括水杉、珙桐、秃杉、红豆杉、蝟[wèi]实等。
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区人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