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曹操:吴国太是我的(2/3)
任者。
在这个年代,史官这样的职位,基本都是世袭的,不是说谁想写就能写的。
其他人就算是想写,后来的人也不认。
司马迁叫来儿子,开始给儿子司马临讲解起了作为一个史官应该有的一些基本态度。
“临儿,作为一个史官,最基本的态度,就是求真求实,哪怕是死,也要捍卫自己写的东西的准确性,你明白么?”
“临儿谨遵教诲。”
司马临身材高大,对于自己的父亲,也是发自内心的敬佩。对于能写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样话的父亲,想不敬佩都不行。
看到儿子在认真听取自己的教诲,司马迁满意的点了点头。
对于儿子的教导,他一直很重视,不仅是因为自己无法再生育,更是因为他要完成的那部历史巨作“史记”。
司马迁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能完成这本书,万一,他死在了著书的路上……
那时候就需要自己的儿子继续自己的事业。
只是,每次夜晚按照孔夫子的教导,内省自己的时候,司马迁都会在心里面冒出一个令自己感到不舒服的想法。
那就是,自己写的东西,到底真的是正史,还是其实也有很多不过是野史。
这个问题,他甚至不敢用心去想,他害怕自己想明白了。
是的,司马迁其实内心隐约明白,自己寻找到的史料,有些非常有可能有问题,但自己却还是引用了。
比如,商周之前,那一段完全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真的有那么美好?
尧舜禹之间的禅让,真就是那么顺利?
武王伐纣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
真的是周武王说的那些么?
说商纣王不行祭祀之礼?那周武王自己有没有行祭祀之礼?
如果行了,那当时的祭祀之礼又是什么?
以及儒家圣人周公旦的“八训”,中训导商朝原住民的话为什么那么含糊不清,他到底隐瞒了什么?
还有,“尚书”中关于夏桀和商纣王的失败原因的描述,为什么那么相似?
这些东西,在这将近二十年的民间寻访之中,司马迁不是没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