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中华绒螯蟹身体与习性介绍(4/5)
螯蟹的幼蟹期间,它昼伏夜出,过穴居生活。一旦中华绒螯蟹成熟,便弃穴而去,翻堤过坝,长途跋涉,去寻找适合产卵繁殖的地方。
食性特点:中华绒螯蟹是杂食性动物。在蚤状幼体时食性就比较杂,以浮游植物为主,可捕食单细胞藻类,还食轮虫、担轮幼虫、沙蚕幼体、蛋黄、豆浆、豆腐等。大眼幼体以后的生长发育阶段,偏爱动物性食物,尤其是鱼、虾、螺、蚌、蚬、蠕虫、蚯蚓、昆虫等,对腐臭的动物尸体也很爱食。
中华绒螯蟹长期生活的水域,大多水草茂盛,因而它往往较多地摄食水生植物。从天然湖泊养殖的中华绒螯蟹的胃内解剖发现,80以上是浮萍、丝状藻类、马来眼子菜、苦草、轮叶黑藻、喜旱莲子草、水葫芦等水生植物的碎片。虽然这不能说明中华绒螯蟹食性特征,但至少可看出中华绒螯蟹也爱吃水生植物。
成年中华绒螯蟹捕食凶猛、食量大、消化力强,不管是水生维管束植物、岸边植物,还是有坚硬外壳的螺、蚌等,它都能巧妙地捕食。中华绒螯蟹捕食时,器官配合严密,第一对触角上,有嗅觉感觉毛,用来鉴别食物,用一对螯足捕捉食物,第二对步足一道捧递至口边,此时“口器”自行张开,食物先传到第三颚足,再到大颚被咬碎、吞下。中华绒螯蟹在水温20c以上时,摄食量最大。食物丰富的夏天,中华绒螯蟹饱食后,将多余酌营养贮藏进肝脏,以备蜕壳或冬眠时维持生命。当水温在10c以下时,中华绒螯蟹很少摄食,冬天数月不食,中华绒螯蟹不会死亡,这种耐饥饿能力,也是它食性的一个特征。
蜕壳生长:中华绒螯蟹的蜕壳,不仅是变态的标志,也是个体生长的必要手段,在中华绒螯蟹生活史上,中华绒螯蟹的蜕壳,贯穿生命活动的始终,可以说,如果停止了蜕壳,对中华绒螯蟹来说就意味着生命快要结束了。中华绒螯蟹的蜕壳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看。
躯体增长必须蜕壳:例如,蚤状幼体第一次蜕皮后,体长可由扩15-18毫米,到第五次蜕皮时,体长可达41毫米左右;一只体长25厘米、宽28厘米的小蟹,蜕壳后,体长可增大到34厘米,宽35厘米。中华绒螯蟹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蜕壳,身长、体宽、体重不断增加,直至性腺成熟时,个体体重可达300克以上。中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