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湖州三宝(2/5)
相径庭。道:“啊…谢谢…谢谢”
其实这段剧情不是金庸先生编造出来的冤案,在历史上确有其事,而且就发生在南浔,可以说,这是南浔历史上发生过最着名,也是规模最大的案子,那么这件案子的前因后果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在明朝天启年间,有一位大臣名叫朱国桢,他虽身居高位,但为官清廉,被魏忠贤的阉党所不容,于是他辞官隐退,回到故乡南浔着书立说,着有《明史概》、《大政记》等书,朱国桢去世后没几年,明朝就灭亡了,清军入关,朱家逐渐败落,朱国桢的子孙为了糊口,就拿着朱国桢生前的手稿在南浔镇上四处找人变卖。
此时的南浔镇上有一富户,那就是被人称为\"庄氏九龙\"的庄家,户主名为庄胤城,他有两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名为庄廷鑨,虽然颇有才气,但怎奈双目失明,一身才华施展不出来,心情自然郁闷,再加上弟弟庄廷钺已经考取功名,庄廷鑨想到自己的境遇,难免郁郁寡欢。
庄廷鑨听闻有人在变卖明史手稿,他一下子想到一个可以建立功业的办法,那就是编纂史书,正所谓\"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左丘明也是失明之人,因为写了一部《国语》而流芳百世,庄廷鑨自己虽然不像左丘明那么有才华,可以独立写出一部书,但是在手稿的基础上稍加增改,把别人的知识做成自己的,这种\"冠名\"的小事还是可以做到的,他的父亲庄胤城也是文人,对着书一事颇感兴趣,为了给大儿子找点事做,也为了增加庄家的声誉,庄胤城买下了朱国桢的手稿,还花费重金聘请了一些当地的读书人,一起来修订此书,这部书完成后,庄廷鑨将其命名为《明史辑略》,但是庄廷鑨没有等到这部书公开发行,他于顺治十二年因病去世,庄胤城在给儿子立的墓碑上刻下\"才高班马\"四个大字,以前代史学家班固、司马迁比喻儿子,可见庄胤城对儿子的重视之高,随后庄胤城就把儿子的这部\"生前巨着\"公开发行了。
说实话,《明史辑略》的史学价值并不高,朱国桢在崇祯初年就去世了,所以他的手稿里并没有崇祯一朝,由于庄家是在朱国桢的手稿上修订的,为了与前文保持一致,在写崇祯朝和南明小朝廷的时候,行文用词没做更改,例如直呼努尔哈赤的名讳,使用明朝(包括南明)年号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