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该喜?该忧?(2/3)
言。
唯有如此,才能称得上是大儒。
很多人都卡在了第三步,穷其一生都未必能摸到大儒的门槛。
这也是为什么大汉朝家学为官者甚众,大儒相对而言却很少的原因。
刘宏笑着说道:“寡人并非盼着大汉人人皆成大儒,只要我大汉百姓都能识字、明理,便足矣。”
陈蕃忍不住有些头疼。
刘宏的要求高吗?
不高。
刘宏的要求正常吗?
不正常。
大汉百姓千千万,要求整个大汉的百姓都能识字、明理,这不是纯纯的扯蛋是什么?
沉默了好一会儿,刘宏才接着说道:“我大汉千余县,寡人知道国库无力支撑千余县同时广建社学,更知道缺少愿意到社学当中教书的先生,因此便只能一所一所的慢慢修建。”
“因此,让百姓家中子弟进学读书之事,便也不能急于一时,眼下也只能先可着军中遗孤先进学,其次才是让社学附近的百姓子弟进学。”
刘宏微微叹了一声,说道:“大浪淘沙,千军万马过独木,不外如是。”
陈蕃微微点头,随即又开口问道:“敢问少君侯,待得年或是十余年后,天下便会多出无数读书人,不知少君侯将何以安置他们?”
跟建好社学之后怎么招生的问题比起来,怎么安置以后的读书人也同样是一個很让人头疼的问题。
对于家学为官者而言,刘宏广建社学的举动固然会让他们多出无数竞争对手,可是换个角度想一想,其实在刨了家学为官者的根的同时,也会让大汉多出来无数的读书人。
但是,大汉朝廷的官职数量是有限的。
差不多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忽然多出来一大堆读过书的读书人却没有相应的官职给他们,这些个读书人能愿意?
或者说,这些个读书人背后的亲族能愿意?
那些个家里有钱有势的世家大族、豪商巨贾、地主豪强们倒还好说,因为他们原本就要培养家中子弟读书,多出来一个社学,对于他们的影响其实有限。
可是对于那些个普通家庭甚至是穷苦百姓而言,可能一家人都得勒着裤腰带才能供状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