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6/7)
己想坚持的,所以就这样到老吧,无需用成熟来装扮自己,任性又怎样?就做这样一个真性情的女人,难过了就哭,开心了就笑,爱了就爱了,不必去装,不必去刻意讨好,想沉默不语就不说话,想叫就叫,不去奉迎讨巧,就这样一直相信,喜欢我的,无论我是怎样都会一直喜欢下去。
八十年代初在读书的孩子呢是幸运的,学校的条件那是父辈们想都想不到的,新的课桌椅(那些桌椅直到2014年才换掉),当时经济落后,但是上学非常便宜。我记得上小学时,每学期交5毛钱(后来的2块)。发两本书(语文,算术)、两个作业本、两根铅笔。这就是一个学期的所有用品。除了开学初交的5毛钱(后来的2块),一学期什么钱也不用上交。当时上学只有两本课本,没有基础训练,没有辅导材料,也没有这么多的考试,我们的书包总是很轻,作业总是很少。马路上没有穿流不停的汽车,自行车也不多,没有买玩具零食的小店。
我每天去上学是老爸用他那一直爱若至宝的永久牌自行车(就当年一特牛的牌子,好比现在小车里的劳斯莱斯),前边有一横杠,那就是我的专属宝座,就是我的指定坐席,别人都没资格坐,专属,那感觉是(瞬间变宋丹丹老师)相当的······相当的威风!我上学了,我哥就只有靠边站的份了,坐后座。其实吧,说句实话,那后座可比前座舒服多了去啦,就没弄明白当时咋就争着坐那个前座呢,坐的屁股发麻······。不过那可是个拉风兜风的位子,看风景。
我天生的一切文艺细胞,毫无疑问,那是来源于我亲爱的母亲大人。母亲在读中学的时候,是校文艺骨干,合唱团的领唱,舞台剧的主演,音乐老师最欣赏的学生(曾一度说服我母亲给她做干女儿,被母亲给拒绝了。在当时母亲小小的心灵里认为她老师是要把她从父母手中抢走,从此与此老师不愉。我妈有意思吧,个性。)。母亲工作以后是厂文工团之骄子,歌剧唱、跳、演无一不通。代表厂里去省里汇演,去各个兵工厂演出,可谓也是名人一个了。演烂的样板戏属洪湖赤卫队了,那场场爆满,可以想象得出我这生收获的掌声绝没有母亲的多。在舞台上的母亲自然、纯粹、迷人。在父亲的一生中我从未听父亲唱过一首歌,也未见父亲跳过一支舞,父亲爱听歌,却不会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