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移民路下(2/6)
一处来,随即撒泼道。
“伱人怎么这样,怎么到船上,还这么没有规矩。”看到甲板上的其他人,都朝他们看来,李大头有些不好意思的对李张氏说道,“你……你以后说话小点声,对了,以后还要学字,学文化,做个文明人。”李大头对李张氏教育道,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在船上受了随行移民官员的教育。
“你……”李张氏还没有说完,就被李大头拉进了船里。
早在出发前,以及出发后,船上就带着不少老师,这些人的职责就是在船上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尽可能教会这些移民,基本的文化,基本上每天都有几节课……
这几节课主要就是,文字,基础数学,卫生,以及爱国教育。
所谓文字还好理解,但是这个文字和普通的认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加入了刘鹏在移民船队出发前,添加是拼音教育。
作为来自后世的刘鹏,在这个时代没有人比他更明白声调的重要性,而在此时的神州,尤其是偏远地区,十里不同音,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哪怕是在城市地区也是如此,老百姓,乃至达官显贵,操着各地的方言,互相交流。
这在地方上,当然没有问题,但一但普及到全国,就会出现很大的麻烦,虽然各朝各代,都有特定的官话。
如唐宋时的洛阳雅言,明朝时期的官话,根本就是拿南京话作为标准,而到了清朝开国初期,其实也是用南京官话为标准官话,但随着时间长了,出身北方的清朝,不可避免的在口音上偏向中原官话,或者说是北方官话,所以最后也就诞生了所谓北京官话,也就是后世普通话的前身。
但是直到现在,外地官员进京,依旧说的官话不是那么标准,尤其是地处偏远的地方更是如此,也因此出现了一个笑话,那就是接见外地来的大臣时,竟然需要翻译。
自己国家内部交流,竟然需要翻译,这是何等搞笑的事情。
有鉴于此,刘鹏对于口音的重视,也就提高到了一种国家基本国策的程度,在建国前颁布以后世普通话为标准的拼音,建国后,文化部更是发表了讲国语,容交流的口号。
在各地开办的学堂内,哪怕是在白人城镇,都要求,当地官员,哪怕是白人官员,也必须会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