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两位公子(请热情的读者朋友们投出手中的月票推荐票,谢谢支持。)(4/5)
都可以在家乡广场上增建一座石牌坊,这是整个郑氏宗族的荣耀。
青石广场四周的高杆上,悬挂着一个个大红灯笼,宅邸大门四重门楣飞檐,这个逼格蹭蹭的就上去了。
即便通州知府经过门口,也要从轿子上下来步行通过,以示尊重。
无论坐轿还是骑马,经过府门口都要下来或是牵马而行,或是步行通过,这就是权柄的赫赫威风。
一车又一车的粮食酒水和瓜果蔬菜,还有宰杀好的整车牛羊猪肉,不要钱的向府里送去,看的围观人群全都咋舌不已。
冬至节的前两天
郑氏家族在宅子里实在摆不开了,所幸在青石广场一字排开了20口大锅,从早到晚开始炸丸子,烧肉,包饺子,蒸包子,烧鱼,简直忙的不可开交。
浓烈的香气弥漫在青石广场的周围,吸引了大批看热闹的人群和几乎全城的流浪儿童,一个个口水流的多长。
恰好此时有个慈济会,也在青石广场上摆锅施粥,引来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成了全城最热闹的地方。
肉吃不上,喝碗粥也赚到。
慈济会直接打出横幅,免费资助流浪和贫苦孩子衣食学习所用,但必须集中居住,集中管理,而且要身体健康,没有疾病,年龄只在七岁~12岁之间。
竟然还有人愿意帮着养孩子,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儿啊。
不但全城的流浪儿童蜂拥而至,就连很多贫苦家庭的孩子,都在父母的带领下前来报名。
慈济会管吃管住,还请私塾先生授课,这样的好事儿打着灯笼也找不到啊。
短短一天半时间
就收了1366个孩子,还有很多周边县城和乡村的人,听到消息后带着孩子连夜往这里赶,生怕来的迟了,就不收了。
在如今的通州城中,都称呼郑家老爷为“郑大善人”,无论谁提起来,都要竖起大拇指夸一声“真是仁义”,“顶顶的大好人”。
这天下午
郑国辉正在院子里帮着写条幅,这些都要张贴在宗族祠堂或是各房宅子里,来求墨宝的人太多,都想沾一沾这份权贵之气,讨个好彩头。
自家人不好推辞,郑国辉索性有求必应,在家里开起了字画摊子。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