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你是猪来我是猴er~~~(4/5)
树成荫,花草繁盛。在这方天地间,仿佛时间也变得缓慢起来,让人忘却尘世纷扰,沉浸于内心的安宁之中。庭院中还设有专门的讲经台,僧侣们会在此传授佛法、答疑解惑,将佛教的智慧传递给更多的人。
僧侣们的日常生活简单而有规律。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下时,他们便起床开始一天的修行,诵经礼佛,祈求平安幸福。白天,他们专注地研读佛经,领悟其中的真谛;傍晚,则再次举行晚课,感恩佛祖的恩赐。这样的生活方式充分展现了佛教所倡导的清静无为、严于律己的精神内涵。
来自五湖四海的朝圣者源源不断地涌入那烂陀寺,他们怀揣着一颗赤诚之心,期待着能在这里获得佛祖的庇佑和指引。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对信仰的执着与坚定,这份虔诚令人动容。
玄奘到了。
时间静静站立在那烂陀寺门前,看着玄奘,伸了个懒腰。
“我突然想到,我们要不真的去《西游记》里看看?”
(本章完)
注:上诗出卢照邻(唐)《长安古意》,下诗出赵佶(宋)《眼儿媚·玉京曾忆昔繁华》。
那烂陀[nāndā] 古印度佛教寺院及学术中心。位于今印度比哈尔邦巴腊贡地方。据传原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舍利弗诞生及逝世之处,释迦牟尼亦路经此地。5世纪兴建的古那烂陀大学是中国唐朝玄奘曾经学习的地方。极盛期曾有来自全亚洲1万多名僧人学习并积累研究成果,12世纪因遭到伊斯兰教教徒的侵略而毁灭。据说,当时约900万册的藏书被持续焚烧了六个月。寺始建于5世纪,7世纪时已成为全印度瞩目的大乘佛学中心。极盛时僧众常达万余,兼弘大小乘及五明。世亲以降之瑜伽行派大学者均在此住持弘法。玄奘、义净等中国僧人曾留学于此。那烂陀寺规模宏大,建筑壮丽,藏书丰富,学者辈出,是古代印度的最高学府。
那烂陀,译言施无厌。此寺位于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附近。有关此寺的历史,在藏族着名大师多罗那他1608年成书的《印度佛教史》有这样的记载:那烂陀创建于公元前三世纪自乳王时期。着名的古印度佛学家龙树大师曾住持过那烂陀。公元六世纪中叶该寺扩建,进而成为学习文化,尤其是研习佛学的大学院。公元七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