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三国(10/33)
三年,诸葛亮又屡次北伐,都由于军粮不济,没有成功。234年第五次北伐,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汉北伐停顿。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等人相继为相,因循守成。258年以后,宦官黄皓等人擅权,政治腐败。蜀汉大将姜维继续北伐,受到朝廷和宦官掣肘,致使屡次劳而无功。
司马氏趁时立功,当反抗力量都被消灭以后,于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诸葛绪分兵三路南下进攻蜀汉,魏蜀两军发生拉锯战,钟会带领的魏军主力部队被姜维挡于剑阁前,邓艾避开姜维的锋芒,领兵抄阴平小路直取涪城,进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投降,姜维假装投降,欲借钟会之手复兴汉室,然而最终计策失败,邓艾、钟会、姜维尽皆被杀,刘禅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蜀汉灭亡。
蜀汉传二帝,国祚共四十三年。
司马篡魏
魏帝曹芳在位时,发生了辅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马懿的权力之争。曹爽重用名士“台中三狗” [73]及李胜、毕轨等人,排斥司马懿。司马氏是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司马懿本人又富于谋略,屡建军功。238年,他率军平定公孙渊之叛,使辽东重新归入魏版图。
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又乘曹爽奉曹芳出洛阳城谒高平陵的机会发动政变,处死曹爽及其党羽,独揽朝政大权,史称高平陵事变。后来,司马懿及子司马师、司马昭陆续镇压了起自淮南的王凌、毋丘俭、诸葛诞等人军事叛乱和其他曹氏忠臣的反抗,巩固了司马氏对曹魏的统治。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一批玄学名士对司马氏持消极反抗态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马氏以非毁名教和欲助毋丘俭为乱之罪名杀害。他们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晋初都陆续归服于司马氏。
东吴变乱
吴大帝孙权 [57]
东吴诸将以私兵随孙氏征战,孙氏屡以国家佃客赐给功臣,功臣往往拥有多至于数县的俸邑,因而逐渐形成武将世袭领兵的制度。同时,江南也出现了像吴郡的顾、陆、朱、张那样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门风,世居高位的大族。他们和世袭领兵的武将同是东吴政权的主要支柱。
孙权死后,东吴日趋衰弱,而曹魏在司马氏消灭淮南地区三次军事叛乱后逐步强大。司马氏以先灭蜀后取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