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二战前期中日双方军备总结(1/2)
淞沪会战初期,中国军队有效地迟滞了日军的进攻。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八字桥地区向中国驻军发起全线进攻,中国驻军奋起还击,八·一三事变由此爆发,淞沪会战开始。
会战初期,中国军队投入了包括当时国军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整编八十七师、整编八十八师等部队,总计约80余万人;日军投入了8个师团和2个旅团,大约22万人。
在整个淞沪会战中,中方死伤30余万人,日方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作为防守方,且参战兵力是日军的35倍左右,但战损比依旧达到了较高的比例。
造成这种战损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日军相比,当时的中国军队存在一些差距:
- 单兵素质差距:日军拥有完善的军事教育和训练体系,士兵普遍接受过良好的军事教育和军事训练,对军事理论和战术执行有一定了解,战斗素质和技能水平相对较高,且受武士道和军国主义影响,其战斗意志强悍。
而中国军队由于资源有限,士兵大多没有接受过现代化的训练,纪律性相对较差,士兵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基本的军事素养,有些士兵甚至连枪都没摸过,很多是拉壮丁来的,还有些甚至营养不良,难以支撑高强度的对抗。
- 武器装备差距:以常规的日军师团和中国甲种师的武器装备对比为例,日军拥有各类枪支9476支,中国为3831支;
日军拥有掷弹筒576具,中国为243具;
日军拥有轻机枪541挺,中国为274挺;
日军拥有重机枪104挺,中国为54挺;
日军拥有山炮64门,中国为12门;
日军拥有步兵炮44门,中国为30门。
同时日军拥有大量的坦克和装甲车辆,在中国战场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 海空军差距:二战初期,日本海军实力位居世界第三,拥有4艘航空母舰、9艘战列舰、12艘重巡洋舰、21艘轻巡洋舰、102艘驱逐舰、59艘潜艇以及其他舰只共285艘,总吨位为1153万吨;而国民党海军只有120艘炮艇、巡逻艇之类的小型舰艇,合计吨位不到11万吨。日本海军航空队拥有各型战机约960架,而国民党军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