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能力(3/6)
归因方式。这一细节,往往能透露出候选人是否具备成为优秀管理者的潜质。
在多数人的惯性思维中,当遭遇挫折或失败时,很容易将责任推向外部因素——环境的不利、任务的艰巨或是他人的失误。这种“外归因”模式,虽然能在短期内给予心理安慰,却不利于个人成长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相反,那些能够深刻反思自我,将问题根源归结为自身不足,并勇于承担责任的候选人,才是我们真正寻找的“高手”。
他们明白,在复杂多变的职场环境中,唯有自己是唯一可控且最具影响力的变量。通过不断自我审视、学习成长,调整策略与方法,他们能够在逆境中寻找到转机,实现个人与团队的共同进步。这种“内归因”的态度,不仅体现了高度的自我责任感,也预示着他们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搜狐创始人张朝阳先生曾言:“我在不断地删除自己,到现在还未删完。”这句话,深刻诠释了自我超越与不断精进的精神。对于管理者而言,这种“删除自己”的过程,就是不断挑战自我极限,勇于承认并改正错误,持续学习新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面对变化与挑战。
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跨界思维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关键能力。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境:面对复杂多变的问题时,即便竭尽所能,也似乎难以找到突破口。然而,很多时候,这种无力感并非源自我们自身的能力和智商不足,而是因为我们被传统思维框架所束缚,缺乏一种跨越界限、融合多元的思考方式——跨界思维。
跨界思维,简而言之,就是打破行业、领域乃至学科之间的壁垒,将不同领域的知识、技能、观念和方法进行有机融合,以全新的视角审视问题,从而找到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它要求我们跳出固有的认知舒适区,勇于探索未知,敢于将看似不相关的元素联系在一起,创造出新的价值。
回顾历史,无数伟大的发明和创新都源自于跨界思维的火花碰撞。比如,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他将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不仅改变了个人电脑的形态,更引领了全球消费电子产品的设计潮流。又如,现代生物学的许多重大突破,都得益于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共同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