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3章(1/2)
晨光透过活动中心的窗户洒进来,照在一张张认真填写的登记表上,也照在了周欢专注倾听的面庞上。
……
与此同时,农村特别小组也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重新出发。
于吉涛将雨衣下摆掖进裤腰,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泞,带着队员们敲响了王家庄第一户人家的门。
“婶子,我们是省里来做调研的。”
于吉涛把工作证递过去,指着院角开裂的墙皮说道:“您看这老房子的修缮问题,还有村口那座危桥,我们都记在本子上,一定把情况如实反映上去。”
妇人面带狐疑之色,没有回答。
这时候,一个中年汉子从堂屋里走了出来。
于吉涛又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
汉子打量了一下于吉涛等人,然后大步走到于吉涛跟前,粗粝的手指点着问卷:“这上面问的饮水安全,俺们这口井枯了三年,能给解决不?”
“肯定能!”
于吉涛迅速记录:“您放心,这次调研就是要把这些‘老大难’都找出来。”
……
在牛家岭村支部,村支书拍着桌子叹气:“于组长,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就剩些老弱病残留守。上个月李阿婆摔断腿,愣是等了两小时救护车才到。”
于吉涛翻开医疗资源统计表,笔尖重重落在“最近卫生院距离12公里”的条目上:“我们正计划推动远程诊疗设备进村,再协调三甲医院定期巡诊,一定把医疗这块短板补上。”
当他们走进张家沟时,村里的张大爷握着工作人员提前准备的特殊问卷,浑浊的眼睛亮起来:“这上面画的粮仓、娃娃上学的图,俺看得明白!家里四口人,两个孙子跟着俺,儿子儿媳在城里工地……”
老人颤巍巍地用布满老茧的手指摩挲着问卷,声音里带着些无奈与期盼:“娃他爹妈一年到头就过年能回来,俺和老伴儿种着几亩薄地,收成好时能勉强顾住一家吃喝。可这两年雨水不好,玉米产量低,卖不上价钱,给孙子买文具都得精打细算。”
他抬起头,望向远处低矮的土坯房,叹了口气接着说道:“俺们这村里路也不好走,一到下雨天,坑坑洼洼的,推个自行车都费劲。要是能把路修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