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工业奇迹(3/4)
的是,“咱们全家的命是八路军给的,做人要知道报恩!”
在后世的历史中,他们转战新疆,转战四川,转战长江流域,转战珠江流域,他们沿着中国的三条水道和各个大型矿场基地,建立起一座又一座工厂,建立起一条又一条产线。
他们逢山开山,遇水搭桥,八路军到哪里,他们就建设到哪里。中国第一批国家级标准公路,标准铁路,标准机场都是他们的身影。
这群伟大的建设兵们,他们从最初的三十万人,后来发展到了三百万人,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建设兵团。
沈莹用一种特殊的兵团制度,在构建和锻炼中国的第一支重工业产业大军。
这不是开玩笑的,他们真的是军人,享受军人待遇,以军人的态度进行工程建设。他们是新中国工业最坚固的基石,为未来中国工业的发展,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野火有一次问沈莹,“为什么要用兵团的形式进行工业建设?工人不也一样?”
沈莹回答道,“我们国情不同,各个地方受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知识水平都很低 ,如果要快速进行国家级工程和产业建设,交给地方,那效率和质量难以把控!一支长期从事这些建设的军队,就不一样了,他们能够一心一意的做一件事,比如修路,比如架桥,比如建设化工厂。一支部队专门做一件事,那就有传承,那就能慢慢制度化和专业化,和各个地方临时组建的队伍相比,效率不可同日而语!”
沈莹停了停,再次说道,“这是工业骨架,以他们为骨,地方派出人员跟着一起建设,就是血肉,慢慢地方学会了建设,操作和维护,这些工业项目就就会慢慢有魂。”
野火觉得沈莹应该比他懂,而且专业的部队,做专业的事,肯定没错,所以也就没有管过了。
三十万工业建设兵团,慢慢在黄河上游汇集,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一条条铁路和公路,将这些工厂全部连接。
从巴彦淖尔,到包头,到呼和浩特(沈莹已经将它改名),再到乌兰察布,到大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工业产业带。
其工业建设规模,远超东北。参与这一批建设的人员,从建设兵团,到各地政府,超过五百万人。
他们日夜不停,他们战雪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