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病篇第二十三(五)(3/6)
,咱们还得去脚趾间找找乐子。具体来说,就是‘厉兑’穴和‘内庭’穴。厉兑呢,是胃经的井穴,就像胃经的小泉眼,能清胃泻火、通络止痛。它就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的地方。内庭呢,是胃经的荥穴,能清胃泻火、理气止痛。它在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给这俩穴位也放点儿血,那肠中的热火,保证跑得无影无踪!”
黄帝一听,乐得直拍大腿:“哈哈,岐伯啊岐伯,你这针灸课讲得真是太逗了!不过话说回来,就这么简单几个穴位,就能搞定热病、体重、肠中热?不太可能吧?”
岐伯微微一笑,说道:“黄帝啊,你可别小看了这几个穴位。它们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作用可大了去了!就像咱们平时吃的那些小吃,虽然单个儿看起来不咋地,但组合起来,那就是一顿美味的大餐啊!针灸也是这个道理,选对了穴位,用对了方法,那效果绝对是杠杠的!”
黄帝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又问:“那岐伯啊,你说这放血疗法,有没有什么讲究啊?比如啥时候放、放多少、放完之后要注意啥?”
岐伯一听,心想:这黄帝还真是细心啊!于是他耐心地解释道:“放血疗法嘛,确实有点儿讲究。首先啊,得选对时机,一般是在病人热气最盛的时候放,效果最好。放多少呢?这个得根据病人的情况来定,一般放个几滴到十几滴就行了。放完之后呢,要注意给病人喝点儿温开水,补充一下体液。还有啊,放血的地方得注意消毒,别感染了。另外,放血疗法可不是万能的,得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使用。”
黄帝继续问岐伯:“哎,岐伯啊,我这心里老有个疙瘩解不开,你说这黄热病吧,它怎么就能让人肚脐周围疼得跟刀绞似的,还连带着胸胁那块儿胀得跟要爆炸一样呢?这到底是咋回事儿啊?”
岐伯一听,嘿,这问题有意思,便捋了捋他那长胡子,慢悠悠地说:“黄帝啊,你这问题问得好,咱们中医讲究的就是个阴阳平衡、气血通顺。这黄热病吧,说白了就是体内的湿热邪气太盛,跟身体里的正气干上了架。湿热一闹腾,气血就不流通了,尤其是肝胆经这一带,那可是湿热邪气的重灾区。肝胆经一堵,胸胁自然就胀得难受了。至于肚脐周围嘛,那可是脾胃的地盘,脾胃被湿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