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2/3)
景隆更努力,但也更害怕失败。
若是再给李景隆封侯,恐怕李景隆面临的压力,搞不好心境崩塌都有可能。
当然了,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少年得志就是不幸,如果能够正确对待成功,保持谦虚和努力,不断提升自己,那么少年得志也可以成为人生的一大幸事。
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这个度,让成功成为成长的助力,而不是绊脚石。
李景隆年纪轻轻,不知道能不能把握得住这个尺寸啊。
“臣附议!依微臣之见,若殿下认为仅仅封伯尚不足以彰显其功绩与才能,不妨赐予一个更为尊贵的封号,例如冠军伯这般荣耀之衔,如此一来,既能充分肯定李景隆的卓越表现,又能让众人知晓殿下对功臣的厚待。”
“诚然,李景隆年少有为,才华出众,在军事方面展现出非凡天赋,然而,其毕竟年岁尚轻,倘若此时便封侯拜将,权势滔天,恐难以承受这突如其来的巨大压力和诱惑,正所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位高权重往往伴随着诸多责任与风险,稍有不慎,不仅可能自身难保,甚至还会给朝廷带来动荡,因此,以臣愚见,此刻并非李景隆封侯的最佳时机。”
“这朝堂之事犹如深不可测的潭水,李景隆虽有能力,但毕竟年轻气盛,经验不足,未必能够精准地把握住其中的深浅与利害关系,过早给予过高的地位和权力,或许并非是对他的爱护之举,反倒有可能成为一种负担,最终害了他啊,故而,当下实在不宜封侯于他!请殿下三思。”
“臣附议!殿下明鉴,李景隆已然拜将,年纪轻轻统领一方兵马,此等殊荣已是难得,若再行封侯,难免会引发他人嫉妒或非议,不利于朝局稳定,况且,从长远来看,循序渐进方能使其更好地成长与发展,积累更多功勋之后再行封赏也为时不晚。”
“臣等附议,请殿下封李景隆为伯爵。”
一时间,朝堂之上众大臣纷纷出言附和,表示不同意李景隆即刻封侯。
他们各抒己见,言辞恳切,似乎皆是出于对国家利益以及李景隆个人前途的考虑。
整个朝堂气氛热烈而紧张,都在等待着朱雄英的定夺。
而朱雄英想的是给李景隆一战封侯。
到时候,春风得意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