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新的国策,消费革命与西南暗流!(3/6)
短时间内难以骤增。
相较之下,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却势如破竹,成效斐然。
因此,腾出更多土地种植棉花,不仅毫无阻碍,反而顺理成章。
顾启章听闻自己的提议被陛下否决,心中一凛,不敢再多言。
他连忙俯首,恭敬中带着几分自责,朗声道:“陛下心系黎民,忧国忧民,臣子思虑浅薄,未能体察圣意,实属有愧。”
“臣这就传谕户部,责令户部上下官员,以及各地之地方府衙,严谨督管田地租赁事宜,务必将朝廷推广棉花种植的国策推行到底,绝不辜负陛下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一片苦心!”
这便是权力的威严所在。
顾启章内心深处,对朱允熥的决策未必全然认同。
然而,面对皇帝的坚持,他不敢再有丝毫异议,只能将反对的念头深埋心底,先执行皇帝的旨意。
虽说“武死战,文死谏”,大明文官骨子里似乎流淌着“死谏”的血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在每一件事上都与皇帝针锋相对。
至少,在一位手握重权的君王面前,臣子们在绝大多数情形下,在百分之九十九的事务上,都会选择顺从圣意。
偶尔进言,若皇帝不予采纳,他们便不再多说。
唯有那极少数、关乎社稷根本或触及他们底线的时刻,臣子们才会抛却顾虑,以性命相谏,践行“死谏”的信念。
然而,这样的时刻在朝堂上凤毛麟角。
寻常官员,即便是那些素以耿直著称之人,也不敢轻易挑战皇帝的权威。
那些一味“作死”、动辄顶撞君上的莽夫,根本无缘踏入庙堂高位。
即便是海瑞那般千年难遇的“刺头”,也只有在忍无可忍之际,才会毅然上疏《治安疏》,以一腔孤勇直面天威。
除非皇帝的权柄已旁落,朝政被权臣或外戚把持,否则,只要圣旨一下,臣子们大多会噤声遵行。
这本是天经地义的常理,在史官看来,不足为奇,故而,在写史的时候,便会被轻描淡写。
史书更偏爱记载那些臣子与皇帝激烈争锋的“事情”,因为这些故事更能彰显文臣的忠义与风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