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产业整合(1/4)
\"global tech的整合进展如何?\"林默问正在汇报的张明。
\"比预期顺利。\"张明调出最新报告,\"得益于量子计算云网络的突破,我们重新规划了整个产业布局。global tech的传统优势与我们的量子技术完美互补。\"
\"具体说说。\"
\"首先是研发体系。\"张明解释道,\"我们把global tech的工程团队与量子研发部门合并,组建了三个创新中心。硅谷负责基础架构,新加坡主攻量子芯片,苏黎世专注于量子通信。\"
正说着,李明远走进来:\"林总,好消息!新加坡中心刚刚实现了量子芯片的完全自主生产。良品率达到了92!\"
这是个重大突破。此前,量子芯片的生产一直依赖global tech的传统工艺。如今实现自主可控,意味着产业链进一步完善。
\"成本呢?\"林默问。
\"比预期低30。\"李明远说,\"主要是量子态调制技术简化了生产流程。原本需要极低温环境的工序,现在在常温下就能完成。\"
\"很好。\"林默说,\"这正是整合的价值所在。继续汇报。\"
张明接着说:\"第二是市场渠道。global tech在传统行业积累了大量客户资源。我们正在帮助这些客户升级到量子计算平台。反响相当热烈。\"
苏晓月补充道:\"特别是金融和医疗领域。量子计算的优势在这些场景下特别明显。摩根大通已经签约采购了1000台量子服务器。\"
\"服务器的产能跟得上吗?\"
\"这就是第三个整合成果。\"张明说,\"我们利用global tech的全球供应链,重新设计了生产体系。现在每月可以生产5000台量子服务器。\"
正说着,陈芸匆匆赶来:\"林总,发现异常情况。有人在dark web上出售我们的技术机密!\"
\"查到源头了吗?\"
\"初步追踪显示是从global tech的老系统泄露的。\"陈芸说,\"看来并购后还有人在打小算盘。\"
\"交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