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智能家居(2/4)
我听说你们在量子控制领域有重大突破?\"
林默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请李明远做了一个现场演示。当量子控制器精确预测并满足了来访者的各种需求时,对方明显震惊了。
\"太不可思议了!\"来访者说,\"这正是我们想要的技术。林先生,我们希望在新项目中全面采用你们的量子家居系统。\"
一份金额巨大的合作协议很快达成。但挑战也随之而来。如何在大规模场景中部署量子控制系统,成为团队面临的首要问题。
\"传统的布线方式行不通。\"李明远说,\"我们需要一个全新的架构。\"
\"或许可以借鉴量子通信网络的经验。\"米勒建议,\"利用量子纠缠态构建无线控制网络。\"
团队立即开始设计新方案。他们设想用分布式的量子节点覆盖整个建筑群,每个节点既是控制器也是中继器,通过量子态传递信息和指令。
\"这需要解决量子态衰减的问题。\"威尔逊提醒道,\"在复杂的建筑环境中,保持量子相干性是个大挑战。\"
\"我们有个想法。\"李明远说,\"如果在建筑材料中掺入特殊的量子点材料,可以显着延长量子态的寿命。这些材料会形成一个天然的量子通道网络。\"
这个大胆的设想得到了团队的支持。很快,第一批量子增强型建材在实验室诞生。测试结果令人振奋:量子信号的传输距离提高了十倍,而且几乎不受环境干扰。
\"这不仅解决了通信问题,还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应用场景。\"米勒说,\"整个建筑本身变成了一个量子计算网络。\"
正说着,陈芸发现了新的现象:\"奇怪,这些材料似乎能自发形成某种量子场。即使没有主动控制,它们也在不断交换信息。\"
\"有点意思。\"林默说,\"建筑获得了某种"集体意识"。继续观察,看看会有什么变化。\"
研发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李明远带领团队不断优化控制算法,米勒和威尔逊负责理论支持,陈芸部署安全系统。
\"还有个问题。\"张明提醒道,\"这种系统的成本会不会太高?\"
\"短期来看确实不便宜。\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