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召开廷议(4/5)
于其日常生活中的信仰和追求,同样也镌刻在其世代留存的经典文献之中。
严格而言,当下的这些典籍乃是无数代人生活经验与奋斗成果的累积,而非某个圣贤的一己之功。
子轩决心要做的是为往圣接续那濒临断绝的学术血脉,尝试让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的知识再度延续下去。
感谢“云中雁”、“青石板桥”、“星辰之间”、“博学者墨轩”的支持!
另外感谢“风铃草”、“天际浪人”、“幽林”的慷慨解囊!
---
申大夫匆忙快步上前,恭敬地行礼后引路前行。这一幕让人恍如置身于一家繁忙的榨油工坊。
沿着小径深入,子轩发现眼前的制纸坊已然焕然一新。过去仅供灌溉农田的浅窄沟渠已被拓宽,渭河水流缓缓注入其中,驱动着一排巨大的水车不停旋转,吱呀声此起彼伏,水流湍急。
棚下,用黏土堆砌而成的大灶正燃烧着黑色煤球,铁锅中的热汤翻腾不已,蒸汽弥漫。
李大人注视片刻,转向申大夫询问:“这设置水车是为何意?大铁锅里煮的又是什么?”
申大夫答道:“相国不知,造纸原材料需经过蒸煮及捣碎才能制成纸张,此处水车便是为了推动捣料所需的‘水碓’。”
少府赵大人检查了一番水碓后赞许地点点头:“果然和脚碓有些相似。”
“脚碓?”随同的内史王问了一句。
赵大人略作思索却想不起那位提出此创意的小吏姓名,淡说道:“此人原是一位来自安陆的地方小官吏,因为向朝廷呈上了关于改进厕制的方法得到陛下重视,并为此获得了五百钱和一块嘉奖木匾。”
此时治粟内史郑公皱眉提出质疑,“虽说水碓节省了人力物力,不过若是用于研磨竹篾成纸浆,则似乎并不合适。我听说这种机械设备如果连续运转太久容易损坏轴心,需要频繁维护。而且制纸是一个长期过程,若因机器故障停止运转便会影响整个生产流程。”
子轩默不作声地点头称是,心里暗自佩服眼前这位治理专家。他曾在测量技术简陋的情况下主持修建过可与都江堰齐名的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使关中大地成为了沃野良田。
只可惜……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