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归义郎呼之欲出,古拉姆初露峥嵘(1)(3/5)
坦的天然硝矿是秘鲁、智利荒漠硝矿之外欧亚大陆为数不多的矿产,律庆在研究后世西辽国历史时就发现了,西辽国为了制作鞭炮、硫磺还曾从这里购买,虽然只有只言片语,但既然已经被他握在手里,显然是不会放过的。
以前,木鹿城有大大小小十座清真寺,时下只剩下了一座,两座被改成了佛寺、景教教堂,剩余七座则全部改成了学堂。
不错,就是他心心念念的仿照萨曼帝国古拉姆以及奥斯曼帝国耶尼切里的归义郎学堂。
最终他放弃了招收六岁以上孩童的打算,转而招收十岁以上者,又分为十岁、十二岁、十五岁三个年龄段,学制三年,全部军事化教学。
教学使用波斯语、汉语双语教授,内容只有三门:汉文、数学和佛教、景教教义,余者便是日复一日的军事训练。
五十万户,按照之前的打算,每户都要出一人的话就是五十万人,就算他愿意财力也负担不起,于是还是选择了拣拔制度。
虽然都是逊尼派,但其中又有主流、支派之分,由于摩诃末的缘故,苏菲派在其中又占据相当比例,余者一些个小教派更是多如牛毛。
若是某人家中出了一个毛拉,为了吸引信徒,关键是为了让其捐赠财物,必然会衍生出大量的小教派,后世中国西北回教之乱就是这样来的,打着宗教之名行利益之实者在任何地方都如出一辙。
于是从非主流教派中拣拔便成了现实的选择,当然了,拣拔是很严格的,主流教派中若是有天资聪颖者也是不会放过的。
时下七座由清真寺改成的学堂,对了,已经被律庆改为“归义堂”,总共有一万名学童在此就学,其中十五岁年纪者就占了一半。
很显然,律庆自己也没有那么大耐心将其真正从小培养。
对于他来说,这些只需要提供衣服、食宿的学童还是比需要支付薪饷的军人、工匠便宜得多。
考虑到工匠的重要性,从工匠家庭中招收的比例几乎与农户一模一样,利用学童来影响家庭显然也是考虑因素。
以前,木鹿城周围的农户并非全部是伊教徒,依旧有一些周围的游牧部落厌倦了游牧转而变成农户者,对于这样的农户,主政者采取了伊教世界惯常的手段。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