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绿色发展的坚守与博弈(4/5)
完成招商引资协议的签订,第三步是确保群众利益始终放在首位。”
常务副镇长黄志成率先表态:“李书记,我会带队负责与村民代表的进一步沟通,确保土地流转和补偿工作顺利进行。”
纪委书记陈国强补充道:“纪委这边会全程监督土地流转和资金使用,杜绝一切可能的腐败和不透明行为。”
镇党委班子团结一心,开发区规划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面对省里的批示和镇党委的强力推进,赵国新陷入了巨大的压力之中。他深知,自己若无法阻止开发区的落地,不仅无法完成市长刘耀明的任务,还可能失去岭南镇的实权。
“既然镇党委和村干部都不配合,那我就从企业下手。”赵国新暗自思忖。他立即联系了一家市里的重工业企业,希望通过他们向县里施压。
“赵副镇长,我们也想进驻岭南镇,但目前的形势对我们很不利。省里明确支持绿色发展,你让我怎么操作?”企业负责人语气无奈。
赵国新心生一计:“你们可以通过一些社会渠道制造舆论,比如质疑岭南模式的经济效益,强调我们这种企业能带来的直接收益。只要引发争议,我就有机会推动方案。”
企业负责人勉强同意,但他们的动作很快就被李一凡察觉。
几天后,一篇针对岭南模式的质疑文章出现在市里的主流媒体上,文章强调:“岭南模式虽然看似绿色环保,但在吸引大型企业和税收方面仍有不足。相比之下,重工业项目能直接为地方带来可观的财政收入。”
李一凡看到文章后,迅速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他冷静地分析道:“这篇文章显然是针对岭南模式而来,背后一定有赵国新的影子。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以事实回应这些质疑。”
在他的指挥下,岭南镇政府立即发布了一份详尽的数据报告,公开了岭南模式的经济效益和群众收益。报告显示,自岭南模式实施以来,全镇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45,生态环境保持优良,村民满意度高达90以上。
与此同时,李一凡通过林允儿的媒体资源,将岭南镇成功发展的故事搬上更大的舞台。一系列报道从扶贫合作社的实地采访,到村民代表的真实声音,无不展现出岭南模式的可持续性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