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童生(1/6)
自打上一次赵大郎忍住羞耻说了那一番话宽慰弟弟后,赵三郎就沉淀下来了,每天该看书看书,该做题做题,没有了那种肉眼可见的焦虑,整个人如同被打磨过了的润玉,透露着一股平和。
李伯慢条斯理的抽查他,练字跟答题都挑不出错来,李伯下巴一扬:这就对了嘛。
原本赵三郎就天资卓越,只是因为过于急躁,给自己施加了极大的压力,所以很多东西学好几遍都不会,当他不再急切,发现读起书来竟然事半功倍,天资就显现了出来。
李伯怕赵三郎临近考试紧张,像之前那样,给自己施加的压力过大,结果导致走进了逼窘的死胡同。
他特地温声开导道:“此次院试不必紧张,切记戒急戒躁,小小童生,不在话下。”
赵三郎躬身称是。
喜宝也给她三哥加油打气:“三哥,我跟小修哥哥打听过了,今年要招五十多个考生呢。”
其实相对于别的书院来说,青城书院招的人数是很少的,但三哥学得这么好,怎么着也能挤进去的。
青城书院在大朝国很有名声,当朝首辅就是从京城的青城书院里出来的。
青城书院的院长立志要让有才的寒门子弟有书可读,于是在大朝国开办了许多分院,分院多半是在城,县上,在镇上开办青城书院还是头一次。
据说清水镇是院长的故乡,青城院长早年跟老母在镇子上受到贵人眷顾,所以才在清水镇开办学院,让乡镇中的学子不用背井离乡求学。
县城的书院里,有不少离家远的学子,都转到了清水镇上的分院来,毕竟若是能离家近一些,也省的休沐日来回奔波,家人也能时常团聚了。
农家子弟若是想考功名,第一步就是去读乡学或者私塾,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之后,才能去考书院。
书院也有好有坏,好坏不同,难易也不同。像是丹鹤书院的要求就低一些,青城书院的要求就相应的高一些。
同样都是书院的童生,但是不同的书院的童生含金量也不同,时人都想有一个好的出身,学子们都挤破了头想去有名的书院,好让自己以后的履历看起来好看一些。
那些有名的书院总是不缺学子,而被刷下来的学子们,只好去那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