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诗意栖居(3/4)
从这里俯瞰,沧浪亭的美景尽收眼底。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绿水环绕其间,假山、怪石、花草相互点缀,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哇,没想到从这里看下去,沧浪亭竟如此美。”乌质勒不禁感叹道。
狄景辉望着眼前的美景,诗兴大发:“青山绿水间,亭台楼阁立。清风拂面来,诗意心中栖。这沧浪亭,真是让人陶醉。”
袁从英微笑着说:“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篇,他们在这园林中寻找灵感,抒发情怀。这沧浪亭,见证了多少文人的喜怒哀乐,承载了多少历史的记忆。”
彭宇介绍道:“据说,当年欧阳修听闻苏舜钦建了沧浪亭,还专门写了一首《沧浪亭》诗相赠,其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一句,更是成为了千古佳话。”
乌质勒好奇地问:“这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狄景辉解释道:“清风明月本是无价之宝,苏舜钦却只用四万贯钱就买下了这片能享受清风明月的地方,一方面是说苏舜钦买园的机缘巧合,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沧浪亭这一绝佳景致的赞美。”
众人在看山楼上稍作休息,欣赏着美景,感受着沧浪亭的诗意氛围。此时,阳光渐渐炽热起来,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金色的光芒,为园林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
离开看山楼,众人又游览了明道堂、五百名贤祠等景点。在明道堂,众人感受到了当年文人讲学论道的庄重氛围;在五百名贤祠,看着墙壁上镌刻的历代贤人的画像和事迹,仿佛穿越时空,与古圣先贤进行了一场对话。
“这些贤人们,为姑苏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狄景辉看着墙上的画像,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袁从英点头道:“姑苏之所以能成为文化名城,正是因为有这些贤人的传承与弘扬。这沧浪亭,不仅是一座园林,更是姑苏文化的重要载体。”
乌质勒感慨道:“这次来沧浪亭,让我对姑苏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感受到了文人精神的魅力。”
彭宇笑着说:“是啊,这沧浪亭的每一处角落,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沧浪亭的飞檐上,为其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时,四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