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无功而返(1/4)
面对赵匡胤派人送来的这一大堆册封诏书,郭无为陷入到了长久的沉默和思考之中。
宋军终于是杀到太原了,而赵匡胤的封官诏书这时候也到手了,如他郭无为所料,赵匡胤没有亏待他,而且这个安国节度使也可谓是名副其实——但前提是北汉真的就此投降了。对于赵匡胤给自己的官职,郭无为没有意见,赵匡胤给刘继元的官职他也没有意见,可对于其余的那一大堆封官诏书他不但有意见,而且意见很大。
赵匡胤的意思很明确,他希望郭无为能把这些诏书分别送到北汉的高官们手里,如此就会彻底瓦解北汉朝廷的这帮大佬们死硬到底的斗志和决心。大宋和北汉的实力对比只要是个脑子健全的人就都知道孰弱孰强,而北汉被大宋吞并也是迟早的事,与其死扛和大宋打生打死还不如乖乖地投降还能就此为华夏的统一事业贡献一份绵薄之力,而且还能继续当大官,对于北汉的这些公卿大臣来说就此投降宋朝是有大利而无小害的。
至于所谓的忠义名节,很抱歉,恕我孤陋寡闻,我实在是不知道这些人里面有多少人是像杨业那样忠于自己君王的硬汉。
郭无为经过一番考量之后做了一个决定,他只把自己和刘继元的封官诏书留下了,其余的都被他藏了起来:贫道我一把年纪辛辛苦苦地整日担惊受怕地给大宋皇帝当奸细,到头来大功告成却还要便宜你们这帮什么也没干的人,真是岂有此理!凭什么啊?我和刘继元吃肉你们喝汤也就算了,可你们竟然也要跟着吃肉,做梦!
这就是郭无为,这就是道行高深的武当山道长,所谓性格决定命运,郭无为的行为生动地诠释和演绎了这句话。吝啬?小气?或许都有,但我觉得在郭无为的行为真的体现了一个人视野和格局大小的重要性,他能做到宰相实在是天赐之福,如果是在大宋他绝无可能成为国之宰辅。我甚至可以说,郭无为的这个行为在根源上决定了北宋此次征伐北汉的成败。
有句广告词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如果郭无为也能明白这句话的精髓,那么相信他当时应该不会干这种傻事。如果他能把这四十多个北汉高官全部策反了,策反一半也行,如此一来北汉还能挺得下去吗?他刘继元再残暴能把这么多高官都杀了吗?他真的傻到会去当孤家寡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