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麻线的使用(4/4)
的纤维给揉碎。
在剥完麻之后,还要将麻皮几十根一起,捆成一个小团,然后泡在水里,拿出来或者经过捶打,使其纤维分开,能够撕成更小的缕之后,再次放入水中浸泡。泡软后,就可以把麻线取出来,搓成一缕缕小麻线,可以用手摇纺纱车,将这些麻线制成一个个锭子。
晒干之后,需要将麻纤维穿过筘板,就是最终织布机上面的部件,通过经纬线的互相交织压实,形成一寸寸的麻布。
用这种办法制作出来的麻布,要比之前更加柔软,与皮肤接触也没有之前刺挠的感觉,因为在制作中,会用小米熬出来的米汤均匀地洒在麻线上,这步叫上浆,上完浆的麻线更加柔软,也很少有毛刺出现。
在这个过程中,手摇纺车和加了框架的腰机,是在总结之前织布的经验后,不断改进而得到的新式机械。
原本的腰机,需要人坐在地上,用腰带将各种木棍固定在身上,然后通过提拉各种绞经棍和分经筒等部件,一点点织成布,这种腰机,本身没有框架,是完全用人体形成一个临时的架子,整个织布期间,织工很吃力;而现在的纺织车,则在此基础上加装了一个架子,还改进了原本的零部件,将原本需要两个人配合完成的织布,通过设置一些踏板、转轴等,一个人便能轻松完成。
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这台织布机每日可以织60厘米宽的麻布30多米,而张洪则制定了一个新的单位:匹。
一匹布,在熊部落这边,就是10米长宽60厘米的麻布。
织布机做好之后,巫第一时间来到织布工坊,在张洪的协助下,细心地将这台机器给画在了兽皮上。
而织布的房间,也不时地响起筘板敲击在经线上的“哒哒”声,这里还将再添置2-3台织机,对于其他部落,除非熊部落发明改进了更加先进的机器,在此之前这些机器,将作为部落最核心的机密,巫和张洪,都不会允许其他部落来参观。
而在发明新的织机出来的过程中,出了大力的熊喜,也由一名普通的纺织工,变成了织布工坊的队长,负责传授织布技艺,不断地研究和改进机器和生产流程。为此,张洪还特意为他用铁锅炒了一份萝卜烧肉,作为奖励,也激励其他族人不断地想新方法、不断地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