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光武(2/3)
标记上。
长安宣平门外,新公布的诏书上“全国推行高炉炼钢”八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当羽林军将诏书张贴完毕时,围观的百姓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同时大汉传媒的各个报纸也纷纷报道了此决策。
洛阳城最大的冶铁作坊主王翁盯着手中的诏书,掌心沁出汗来。
他的“王氏铁铺”世代以传统竖炉冶铁,若改用高炉,需砸掉祖传的炉子,重新挖窑砌砖。
正当他愁眉不展时,忽闻门外马蹄声——霍光亲率少府官吏登门,手中捧着高炉图纸:“王翁莫怕,朝廷许你半价购得官煤,且派墨家弟子助你改建。”
王翁望着图纸上高耸如塔的炉体,咬咬牙道:“拼了!若真能出‘百炼精铁’,便是卖了老宅也值!”
蜀郡乡下,农夫李二狗蹲在田埂上,看着远处官府征调民夫开挖窑炉。
他挠着后脑勺对邻居说:“好好的地不种,挖啥子大坑?莫不是要炼‘太上老君的金丹’?”
话音未落,便见一辆牛车驶过,车上堆满黑亮的煤块——这是朝廷从豫章郡运来的“炼钢之宝”。
傍晚,里正挨家挨户发铁铲:“明日去铁官营搬砖,每日三斤粟米,干满三月,赐铁犁一副!”
李二狗眼睛一亮,握紧了木柄:“管他炼啥,有饭吃就行!”
邯郸城的铁器铺里,年轻匠师张小刚正对着高炉图纸沉思。
他曾随张骞出使大月氏,见过西域的“坩锅炼钢法”,却从未想过能把炉子造得比城墙还高。
“这炉体要分‘炉喉’‘炉身’‘炉缸’……”
他喃喃自语,突然抓起一块炭笔在墙上画起来,“若在炉腹处开十二个进风口,用皮囊鼓风,温度必能超过炭火!”窗外,一轮明月升上城头,照见他眼中跳动的火光。
长安城西北,三百座高炉同时破土动工。
青砖窑炉如春笋般拔地而起,每座高约两丈,炉顶插着红色三角旗,上书“大汉铁官”。
霍光每日亲临现场,见民夫们用木模浇筑炉体,便大声叮嘱:“炉壁要厚三尺,内砌耐火砖!若炉体漏铁水,你们脑袋也保不住!”
当第一座高炉点火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