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大汉的车轮滚滚向前(2/3)
殿内群臣哗然,刘据凝视徐卫年轻的脸庞,忽然想起霍去病初征时的模样,挥手道:“准奏!赐你‘大汉号’旗舰,岁末启航。”
轮到“全国推行均田制,南方屯田十万顷”时,魏相轻咳一声,出列道:“天子殿下,开发南方需防‘水土不服’。”
他展开一幅南方地图,上面用朱砂标着密密麻麻的“瘴气区”,“臣建议先迁三辅囚徒、关东流民至合浦、番禺,每千户设一‘屯长’,配医生、铁匠。待三年后,摸清地力、疫病规律,再大规模移民。”
刘据深以为然道:“魏卿虑事周全。可设‘南方开发署’,由卿总领,凡开垦荒地者,五年免赋。”
魏相微笑道:“如此,不出五年,南方可岁贡粟米百万石,钢铁十万斤,足资前线。”
他的话语如基石般沉稳,为宏大计划注入了脚踏实地的分量。
最后说到“在铁路沿线广建儒教书院,赐各国质子汉姓”时,屏风后转出刘细君,她身着华服,却手持一卷《论语》:“诸位大人可知,罗马人为何难治?因其无‘天下观’。”
她指尖轻点书页,“臣请在每座铁路驿站设‘汉礼讲堂’,凡过往商旅、民夫,皆可听读《孝经》。待他们学会‘君君臣臣’之理,便是罗马土地,也会生大汉的根。”
霍光挑眉:“公主是要‘以书为剑’?”
刘细君正色道:“刀剑能破其城,典籍能收其心。臣已命人将《论语》译成大月氏文、梵文,待铁路修到哪里,便将‘仁’‘义’之道传到哪里。”
她的目光扫过殿内群臣,竟让一众须眉生出惭愧之意。
退朝时,霍光拉住徐卫,低声道:“海上风急,若见着罗马战船,别硬拼,先把咱们的‘大汉旗’竖起来,告诉他们——这是天朝上国的水师。”
徐卫握拳:“霍将军放心,我若到不了罗马,便把船锚抛在红海边上,给后世子孙留个记号!”
魏相则追上苏武,递过一个锦囊:“西域多诈,这是张骞当年用过的‘离间计’手册,你带着防身。”
刘细君走过长廊时,忽然听见工匠们在墙外夯土筑基——那是新的儒教书院在动工。
她摸了摸袖口的《论语》竹简,轻声自语:“五年之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