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战后安置(2/2)
就是拿人命来填,所以虽然实际参战的时间不长,但是伤亡着实也不算小,并且如果不是晋绥军的增援部队,他们的阵地很有可能已经被日军突破。
对于中央军和他省客军的补充不由阎锡山负责,而晋绥军的损失,阎锡山第一时间就想办法将各个部队补齐。
首先将剩余的预备役团全部拉到前线进行补充,经过第一次太原会战后的整补,补充战斗损失填进去十几个团,部队扩编又补进去十几个团,现在仅剩下十二个有训练经验的预备役团,阎锡山将他们全部打乱补充进各部之中。
阎锡山越来越发现了预备役团的好处,日常中经费耗费小,并且只要当地有行政区划,日常中可以维持治安,战时可以极快的补充给作战部队。且经过一定的训练,上了战场后的心态远比其他新兵好。所以在第一次太原会战后,就由当地政府将抽调的预备役团重新补充完整。
这次将战前建立起来的四十个预备役团中剩余十二个团也抽调走之后,也在随后责令当地立即重建这些预备役团。
但是这些人远远不够补充这次战斗的损失,阎锡山下令,同时在山西和绥远的青年中开始招兵。
抗战爆发后,山西青年的参军热情高涨,虽然家里大多不舍,但是这种国难之头,任何小家都难以独善其身,所以很多家庭都支持家中子弟入伍。
这样在战斗中就有两万多山西青年入伍,战斗结束后,又招纳了上万人。
最先入伍的两万人在各地预备役的带领下进行训练,这次大多与十二个预备役团一同补充进部队之中,顶替阵亡士兵的缺额,新近入伍的一万多人则是在太原完成新兵训练。
与这些新兵一起入伍的还有几所警察学校的毕业学员,战争之中,损失最大的就是士兵和基层指挥员,连、排级军官的损失非常大,现在北方军官学校的学员根本来不及补充,所以只能将战前建立的预备军官的警察学校学员派到战场上担任排级军官。
对于负伤的官兵,则是缺额暂时空下,待伤愈后可以归队的则回到原部队,伤后致残的,则直接安排退伍或者转到地方上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