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不凡(1/4)
第100章 不凡
且说那郑欣婷,在油麻地庙街“济世堂”中医馆中,日复一日地抓着药材,心中却时常回想起往昔那段与资本市场初识的岁月。这一日,她闲来无事,便与李伯聊起了那段往事。
郑欣婷轻抚着脖颈上的令狐冲遗留的桃木剑挂坠,缓缓开口道:“李伯,您可曾记得那年我与您提及的资本市场之事?那时我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学子,却已对那股市有了浓厚的兴趣。”
李伯闻言,放下手中的药杵,笑道:“欣婷啊,你那时虽年轻,却已有了不凡的见识。我记得你曾说过,你真正接触资本市场是在1992年,那时你读大二。”
郑欣婷点头,思绪飘回了那个炎热的盛夏:“正是如此。那时同学们还在围绕资本市场的理论进行探讨,而南方的人们却已经对‘炒股’表现出了狂热。我至今还记得,1992年盛夏,人们揣着四处借来的身份证涌入深圳福田,抢购新股认购抽签表的情景。那种轻松的赚钱方法,刺激着那个年代许多人的神经。”
李伯感叹道:“那可是个轰动一时的事件啊。人们为了发财,什么都顾不上了。”
郑欣婷继续道:“是啊,抽签表8月9日正式发售,7日晚上人们就开始排队。在人挤人的广场上,每个人都做着相同的发财梦。那场‘8·10’事件,让‘股票’、‘股市’这些概念真正进入了中国人的视野。但事实上,人们离真正理解它还差得很远。”
李伯点头道:“那时的中国资本市场,还只是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了炒股的热潮。”
郑欣婷笑道:“正是如此。当时流行一句话:‘专家不如炒家,炒家不如坐在家。’专家还会看一看市盈率等指标,不会盲目追涨,但一些专门的‘炒家’就管不了那么多,他们精于投机冒险,把股价推高后出手。更有意思的是一些深圳渔民,他们不看盘、不研究股票,股票压在箱子里不去问,也不去‘炒’,最后一看股价还挺高,结果就卖在了最高点。”
李伯闻言,不禁笑了起来:“这可真是坊间流传的笑谈啊。不过,那时对于什么是股票、什么是投资,可能谁也说不清楚。”
郑欣婷感叹道:“正是如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