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计划的可行性(2/4)
“废金银而通纸钞”看起来和文郦他们的方案如出一辙。
但从文郦的话,可以看到两者的出发点不同,文郦承认了白银的地位,并不认为白银可被行政命令所要求的铜、钞所取代。
因为历史已经选择了白银,从这一点讲,文郦认为的洪武帝私心过大是没有问题的。
但关于后半段白银的稀缺问题,林如海是知道一些的。扬州地处江南,烟雨繁华,白银随处可见,市井小民手中亦有。
可白银依旧是短缺的,他先师顾亭林重点关注了白银的海外流入与流出问题,他当然认同。
但对于白银短缺的诸项成因,他是抱有一定怀疑态度的。
顾亭林在关注国内外白银流动问题之外,认为“银之力,能使贪者攫之,愚者惑之,而贫者死之”,形成了“豪右专银,小民无银”局面,批评白银货币化对贫富的影响,应当限制白银的使用。
这一点,林如海在扬州有过深入的体会,但他认为问题不在于先贤所强调的图利。
囤积白银的大头从来都不是商人,而是地主士绅,囤积的原因不是因为谋求利润,而是规避风险。
就像朝廷希望银钱价稳定一样,地主也希望自身财富稳定,为了保证这一点,其所获之财首要流入方向是土地,但土地交易一般情况下只能小额进行。
除非发生大的灾荒,这也是地主们在遇到灾年时欣喜若狂的原因,因为当期土地的亏损对于他们而言是可以接受的,比起他们可以短时间内一次性兼并的土地而言。
在寻常年份,地主的钱基本以白银形式存储在地窖里,少量用于高利贷业务。
根据彭城侯在天佑末年为了控制河运,出于打击地主士绅的目的而采取的报复行动中得到的结果来看,山东地主家庭的财富其中有四到六成是以白银的形式埋在地底下的。
这样普遍的囤积行为从明万历后期开始,在海外输入白银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更为加剧了白银的短缺,甚至是变本加厉。
崇祯末年,陕西灾年时地主们为了应对粮价波动,进一步提高了白银的囤积比例,《西南纪事》中记录了太祖、缮国公等人在闯王军中时都曾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所以,并不是因为海外输入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