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4/7)
后人才能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俯视世界和傲视其它,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上语言和文字可是人类进化的催化剂啊,对于人类能在宇宙取得当今的地位功不可没。
同时语言和文字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立身之本,毕竟人类的发展文明史都还是通过文字保存至今并得以让后人瞻仰学习的。但是,世间的事情总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有改变这一底层逻辑的趋势。
技术让我们淹没在信息中,取代了人的声音。我们获得了与他人几乎可以、不断互动的优势,但只建立了许多浮于表面的联系;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正在失去人类交往中一些珍贵的东西。
美国的一家研究机构的报告称,82的美国人表示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交流会降低其谈话质量。在记者为《重拾交谈》一书采访人们时,受访对象会一次又一次地说:“比起说话来,我宁愿发信息。”
可恰恰是通过对话和面对面的互动,我们才学会了亲密感和同理心。通过对话和面对面的互动,我们才学会了杀密感和同理心。
科学技术让即时通信和社交媒体上的信息看似社会化,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失去了人类的脆弱性和沟通的微妙之处(细微的社交暗示、手势和肢体接触),这些细节只能实时发生。
在使用复杂的语言之前,原始人类祖先主要通过生物学提示来沟通和联系。他们依靠面部表情、眼神交流、肢体接触、手部动作以及语调变化等方式领会他人意图、调节神经系统并建立安全可信的关系。
研究人员称这种体验为共同调节,共同调节是在一个人的神经系统与他人的神经系统相互作用、互相影响时产生的,如果人们缺乏面对面交流互动,交谈时不用心倾听,不能发展深度关系,就会丧失共同调节思想、身体和情感的能力,随时可能崩溃,并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孤独。
人类心理学家特克尔指出,人们正在步人“寂静的春天”。这当然是个巧妙的双关语,暗指上个世纪60年代唤醒了人们的环保意识的那部伟大著作。继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n)看到新技术对环境的破坏之后,特克尔看到了新技术对同理心的侵犯。本来全力关注虚拟空间的她,着迷于一个新的问题:在一个许多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