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新狱友(下)(1/3)
"小友也觉得立秦王,晋王等宗室不妥?"
似是听到了曹爽的喃喃自语,朱元璋顿时佯装出兴奋之色,像是找到了知己一般,振振有词道:"父死子继,此乃人伦纲常。"
"如今长孙年富,且为世嫡之子,自当继承大统!"
嗯?
闻听在牢房中悠悠回荡的呼喝声,思绪本是有些杂乱的曹爽顿时清醒过来,转而神色有些怪异的盯着身旁慷慨激昂的老者。
他好像知道这人是谁了。
依着史书上的记载,在太子朱标不幸病逝之后,太祖朱元璋确实曾在东阁门外召集文武百官,商讨储君人选,甚至还主动提及"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
不过在群臣的阻挠之下,朱元璋终是被迫打消了这个念头,转而在几个月后将长孙朱允炆立为"太孙",正式明确了其储君的身份。
而在这场有关于储君的"斗争"中,首当其冲的便是前元大儒,被朱元璋委以重任,直接参与国策的"翰林学士"刘三吾,其给出的理由便是皇孙允炆年富,且为世嫡之子,适统礼也。
为了彻底打消朱元璋的念头,刘三吾还使出了一个杀手锏:"若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
说起来,这位翰林学士刘三吾才是真正扶持朱允炆登上皇位的"从龙之臣",于朝中的影响力胜过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无数倍。
为了印证自己心中的猜想,曹爽忍不住吧唧了一下嘴,意有所指的轻声道:"敢问老先生,可是朝中的刘学士?"
这洪武朝的"翰林学士"还不似后世那般泛滥,朝中仅有数人能够担此重任,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处理朝政。
"小友认识老夫?"朱元璋正愁不知该套用何人身份,见曹爽似是有先入为主的意思,心中窃笑的同时,脸上却是郑重其事的答应了下来。
"太子新丧,朝中文武百官人心惶惶,宗室藩王躁动不已。"
"此等情况下,陛下更应顺承民心,将长孙立为储君,方才能避免我大明的国本动荡呐!"
像是戏精上身,朱元璋脸上满是哀忧之色,但一双饱经沧桑的眸子却不动声色的打量着沉默不语的曹爽。
这位"曹先生",可比他想象中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