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执行之我(15/28)
与归属感。
将上述两个模型合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描述本原体发散分布阶的过程。
l 无我
l 无我即无意识之我包括 原始驱我、内驱我、存在点、存在我、存在驱动、原始固化驱动,硬件驱动、意识系统库、基因记忆。是不可悟,不可思,不可知,因为是无意识的,只能去推理其是一种秩序级存在,藏的最深,又是意识的基础!
l 脑干自我部分存储着意识系统底层的程序,随着对外界信息的吸收、分析及处理,逐渐发展成为完整的自主意识、情感系统以及自发级控制系统。
l “无我”是无处不在,又无处不在的运行存在点。用无欲无求的感知可以无限逼近,但却无法真正被感知(即处于不可感知的无态)、被改动的自发状态,是利我底层的系统驱动力。
l “无我”是不可感知的,是生物本能的世界,其表现为趋利避害。若感知能进入“无我”的状态,则意味着进入无意识状态。
l 婴儿具备全部的灵觉和感知能力,但尚未发展出成熟的意识思维能力。像婴儿一样去觉知世界,而非依赖我们后天形成的意识去思考和分析世界,需要抛开僵化的意识束缚,唤醒内在的觉性。正如老子所言:“能婴儿乎?”
l 性高潮时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正是那一刻的“执我”融入了“无我”状态。
l 利我核心
信息价值判断:信息感知我及情愫感知我,会对信息流中的信息进行价值评定(即趋利避害的执我向处理),越有利自己生存的的信息价值越大,会对越能避害的信息价值越大(信息恐惧度处理)。
趋利避害不仅是人的本能,也是所有生物刻在基因中的本能。
利我性存在感是感觉之王,它协调控制着各种感觉。利我的核心(即存在感的来源)不断检验并过滤各层级信息的合成与运行。如果彻底否定其存在意义,存在感会消失,意识及智慧的价值也会受到质疑。
利我核心以背景波动的形式影响意识事件的构造,使其以利我方式呈现,包括可能损害他人的事件。此时,利我核心偶尔占据主导地位,调用上层思维层。意识的方向因此偏向利我欲情。
利我核心极端利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