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人工意识与数字永生(6/7)
。就在此时,能源突然中断
从古至今,埃及法老、中国历代皇帝等众多人都渴望长生不老,但人类作为碳基生物,实现物理上的永生难度极大,死亡至今仍是难以跨越的障碍。不过,人除了肉身,意识也是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意识有没有可能复活呢?不少人相信,未来科技或许能让意识永生。
如今,有一种技术能让已逝明星“重现”在广告中,他们的身形、语音、表演与生前无异,甚至能和在世亲人互动。但这只是对身形和语言的处理技术,并非意识永生,只是ai对其生前相关内容的大量复制。
对于普通人,现在很多公司推出了记忆复刻服务,不过目前仅面向有钱人,单次服务价格约190多万元人民币,服务周期为10年。在这10年里,公司会收集客户大量的讯息、资讯、意识,并定期访问客户。该服务不仅复刻行为和声音,还涵盖思维方式、三观、潜意识等,由此训练出的ai替身还原度很高,客户在世时也能与自己的“意识替身”对话。但以当前技术,也只是创造出数位替身,并非真实的本人意识,只是实现了广义上的永生。
理想中的意识永生,是意识和肉体能够分离,将意识放置在容器或载体上。早在20世纪初期,超人类主义者就主张借助基因工程、ai、人体冷冻、纳米技术等增强人的意识能力,认为人类不仅是生物体,更是由信息和代码组成的控制实体。举个例子,就好像我们的手机,当我们想换一台新手机的时候,手机里类似“意识”的东西,也就是存在云端或si卡中的信息,我们只要把它复刻出来,然后放在新手机这个新载体里面,就又可以运行了。人类若想实现永生,关键在于分离、转移、储存意识。微软研究员戈登·贝尔研究发现,只需1t空间就能记录人一生的对话。谷歌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亚马逊的贝佐斯、特斯拉的埃隆·马斯克等都在投资意识数位相关技术。
然而,这项技术引发了诸多担忧和反对。安全方面,若要复刻记忆,就得毫无保留地提供个人所思所想,隐私暴露风险极大,而且人们担心技术公司或政府会不当使用这些数据,电脑若遭受攻击,意识安全也难以保障。伦理方面,传统观念里,肉体消失意味着生命终结,但意识若还在,这个人算活着还是死了?数字人出现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