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隆武政权的覆灭(2/6)
月,黄道周招募了三千余人,从福建出发,准备进入江西作战。
由于黄道周是隆武小朝廷中的地位最高的人物之一,所以被郑芝龙视为眼中钉,郑芝龙故意只支付给黄道周一个月的军饷。黄道周一介书生,没有什么行军打仗的经验,但他坚信以正义之师出征,沦陷区的人民必定会起而响应,然而战场的风云莫测却是他始料不及的。在黄道周的麾下,并非没有人才,这三千乌合之众中,却隐藏着一个后来很著名的将领,这个人就是日后郑成功的叛将、后来征服台湾的施郎。施郎颇有些战略眼光,他年轻时\"习距阵击刺诸技,于兵法无不兼精”。他见这支由乌合之众组成的军队,肯定不是清军的对手,于是向黄道周提议,作为隆武政权中的首席大学士,最好的策略,是携少数随从入赣州城,以督师的身份节制并调动江西、湖广、两广的地方军事力量,统一指挥,共同进击清军。
施郎的建议不失为一上策,但在黄道周眼中,施郎根本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所以他没有接纳其意见。施郎虽然年轻,但通晓兵法,心知黄道周此去必是送死无疑,所以打定主意,自己返回福建去了。虽然黄道周全力以赴,但他实在太欠缺军事才华了,到了十二月二十五日,黄道周的军队遭到了清军的围击,阵亡一千余人,黄道周被俘,他拒绝投降,次年被清政府处死。
由于郑芝龙的掣肘,隆武帝根本无法一展宏图,有一回,郑成功入见隆武帝,只见隆武帝郁郁寡欢,心情沉重,郑成功深知自己的父亲一意孤行,架空隆武帝,对这位暗藏雄心的皇帝深表同情。二十一岁的郑成功,正处于最富激情与抱负的青年时代,他满腔热血,欲报效国家与君王,这是那个时代的最高理想。与海商出身的父亲不同,郑成功从小时开始便接受儒家思想的薰陶,儒学对于郑芝龙而言,无非是博取功名的手段,而对于郑成功,则是一种生命的信念,他身上带有一股强烈的武士荣誉感与责任感,但是这种热情却遭到父亲的压制与打击。从海盗摇身一变为官僚的郑芝龙,更奉行一种\"知时务者为俊杰\"的实用主义,他首鼠两端,静观时局的变化,视政治为商业,视战争为博弈,父子两代人在思想上的巨大鸿沟,使得郑芝龙根本不放心将自己庞大的私人军队交给儿子。
郑成功面对有着知遇之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